【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梁天卓、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曾國平】炒風難以量度,辣招目標因而含混不清;無論樓市如何上落,辣招十多年來近乎有增無減;根據2012年和2016年的加辣經驗,成交大跌之下,政府庫房收入不升反跌;相反,在交投淡靜的今天減辣,大有可能為政府增加進賬。
徐:三年的防疫抗疫,換來三年的經濟扭曲,除了兩餸飯外賣成行成市,其他生意都嚴重萎縮。三年三年又三年,近十三年的樓市辣招,換來近十三年的樓市扭曲,除了父幹樓賣到人頭用盡,二手樓市又嚴重萎縮。然而,確診清零這目標尚算清晰,遏止炒風又如何量度得準?當清零尚未成功,為了民生社會仍要復常。當交投已接近清零,炒風應該早已清零吧。為了民生,樓市又幾時復常?
曾:在經濟學者眼中,政府徵稅有兩大理據:其一,提升效率,有形之手撥亂反正,背後的經濟邏輯是市場失效(market failure);其二,政府需要收入支付恒常開支,徵稅即使降低市場效率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梁:遏止炒風,是有形之手撥亂反正的目標吧。然而,炒風是損害經濟效率的市場失效嗎?首先,炒風怎麼量度?今日樓市的炒風跟三年三年又三年前又怎麼比?第二個問題,辣招印花稅,究竟是增加還是減少政府庫房收入?
徐:第一個問題,學術界對炒賣的定義眾說紛紜。以非自住物業投資的比例定義炒賣,問題是有研究證明印花稅增加了租樓的需求,物業自住率和物業自住的流動率因此相應下降。因此,分析印花稅如何改變炒賣和自住率,不容易分開後兩者的影響。我讀過的研究發現,住宅物業交易稅上調造成近八成稅收的社會浪費。而當中四成的浪費是由買轉租所致。
梁:同意,什麼才是炒賣?不易得出共識。然而,當今天樓市可謂靜過太空,炒風怎樣也談不上吧。既然沒有炒風需要遏止,保留印花稅辣招的唯一理據,就只可以是否增加庫房收入吧。現實又是怎樣?減辣會大幅減少政府稅收嗎?另一角度,是若果辣招的原意是為了「壓抑樓市」,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而不是永久性的稅收,那現在樓市明顯向下,辣招照理也要作出相應調整,而非一直有加無減地實行下去。
原文請閱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