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1月30日

【信報月刊】振經濟需外循環平台 香港「兩制」報效國家

【本刊記者李潤茵】「動態清零」壽終正寢。踏入2023年,中國首要任務是「拼經濟」,三年疫情封控,內部信心備受動搖,「躺平」及「擺爛」思潮湧現;對外則與美國長期鬥爭持續,地緣局勢愈趨複雜。正值內憂外患之際,近年最高領導人一再強調「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恢復通關後,香港靠「兩制」作為外循環的平台,可望幫國家經濟一把。

從事政策研究,肖耿習慣用系統看問題,不過近期的訊息量,連這位經濟學者都有點吃不消!

「現在看國內新聞,每星期都出台重大政策,多到連我們做研究都看不過來,聽起來都是挺好,問題是怎樣『落地』呢?」

「反觀香港,坦白說沒什麼新政策,過去3年都是艱難日子,不過沒有一家房地產倒下,中小企都沒出大事,也是挺過來了。」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研究中港長達30年,簡單幾句已經道出疫情之下,儘管僅一河之隔,兩地企業卻命運迥異。

肖耿說:「大灣區已經不是以深圳及廣州為龍頭,經過這幾年,還是認清要對標香港;正如過去40年,沒有香港的話,中國不可能改革開放,明明有四個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及汕頭),為什麼僅深圳成功,也因毗鄰香港。」

關鍵就是「兩制」差異。香港市場機制成熟,雖老生常談,怡怡解決中國當前問題,舉例目前面對美國制裁,中國並未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針對科技創新,也必須採取全球最前沿技術、吸納最優秀人才,他們在哪兒呢?

「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都出國留學,如何吸引他們回流?香港就是一塊『吸鐵石』(磁石)將全球人才、企業及資金吸引過來。畢竟香港奉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且營商環境開放,鼓勵企業家冒險。」

「搶人才」就是國家任務。過去,大批內地企業願意赴港上市、設立據點並非沒有原因——「試問騰訊沒來香港還是騰訊嗎?華為許多業務都在海外,不也是通過香港走出去嗎?甚至華潤及萬科,也學習香港拍賣土地。」

回顧歷史,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道路上,香港從來沒有缺席,未來也不例外。「過去三年,企業所受衝擊已超出行業掌握,所以現在中央要扭轉局面,遂出台許多超預期政策,包括香港。」

肖耿所指,正是去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南下」出席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並發表重要講話,高調舉動屬疫情爆發以來罕見,肖耿解讀《講話》表示,「基本就是肯定了香港的資本主義、普通法及跟國際接軌」。

原文請閱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