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日

【信報月刊】新舊特首交接 香港邁向何方

【時事評論員莊梓】「完善選舉制度」落實之後,香港管治的大政方針已經由北京把持,一些老大難問題如土地開發,北京出手也許才可以擺平各個利益集團;從此香港管治由中央主導、行政長官則成為政策執行者。

在新體制之下,無可否認香港人的自由空間比以前收窄,政治禁忌和限制多了,這是政治環境的變化,但更多人關心的是,香港人未來的生活環境又會怎樣變?

香港人聽慣的獅子山下故事,是肯拼肯做,生活就會改善,日子也會慢慢好起來,然而回歸以來,這樣的「傳統認知」跟現實有一大段距離。

數字顯示,從2009至2016年之間,香港的實質工資每年平均的增幅僅得0.28%,與此同時,具大學學歷的勞工收入也並不見得好轉,以收入中位數計,大學學歷勞工在1989年至2019年之間,升幅只得26.5%,1999至2019年更倒退至-2.4%。

香港的深層次問題除了長期困擾港人的住屋問題,工資增長停滯不前,基層勞工生活無法得到明顯改善,令貧窮人口不斷增加,都為香港埋下了社會不安的導火線。

以新加坡為例子,當地政府除了在房屋政策上積極介入,為人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業方面也有各式產業政策,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大支援,此外還配合相對完善的退休保障,形成「一條龍」且環環相扣的社會穩定政策,以保住人民行動黨的長期執政地位。

香港在回歸之後,港人有了明確的「特區人」身份,不再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港人對於特區政府有愈來愈高的期望;董建華任內提出七成置業目標,以及扶植科技產業,都有強烈新加坡模式的影子,希望在政策上推動香港轉型,但可惜當年太多人仍抱着港英年代的思維,認為政府只需維持最基本的服務,其他政策尤其經濟活動不宜插手干預;這種政府是否應該「大有為」的辯論持續了多年,世界變了,香港卻仍然「思前想後」,很多政策仍然在爭議聲中原地踏步。

行政長官沒有政黨背景,每一任之間並沒有延續性,都是以「個人抱負」作為制定施政綱領的基礎,每一任上台都要修正前任的政策以顯示自己別有一番「理想」,結果卻是,深層次問題得不到持之以恒的政策持續解決,回歸25年平白浪費了改革時機。

原文請閱7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