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政經大洗牌,想有出頭天要與祖國靠攏、熟習國情,一班香港尖子毅然到北大、清華等內地著名學府就讀金融、法律、醫學等「神科」。由於兩地專業認證未打通,他們善用策略,為回歸香港職場做好準備。專家指出,尖子北上讀書,有利於培育一批「忠誠精英」治港人才,是最好的國民教育。--本刊記者黃愛琴
傳統上,英美澳加是港人升學熱點,但近幾年出現變化,大量中六畢業生選擇返大陸讀大學,人數甚至超越英國。國家教育部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2月,在內地高校和研究院就讀的香港學生已有16562人。
這批學生中,部分是在香港讀完中六的「港生」,另一部分是在內地讀書的「港籍」學生。以往大部分「港生」公開考試成績未必入到本地最心儀的學系,家境亦未富裕到可出國留學,故選擇北上求學。不過,近年有些精英學生寧選國內頂級學府,他們入學途徑有免試招生計劃(用DSE成績取錄)、港澳台僑聯招考試和經校長推薦的內地院校獨立招生三種。
施漢銘(Edmond)2016年中六時透過校長推薦計劃升讀北京清華大學,主修法學及管理學雙學士。入學過程可謂過五關斬六將。首先是校內遴選。在他母校培僑中學,只有全級頭十名才有資格報名。校長面試後,產生推薦名額,進入第二輪的清華篩選。來自全港學校的推薦人需遠赴北京清華校園,進行為期7天的體驗和面試。
清華比港大更好?
DSE放榜前,Edmond收到清華給予的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以他的公開試成績,可穩入港大,最終他情歸清華,皆因覺得機會更稀缺。「每年香港三大畢業的人很多,但是在清華畢業的香港人很少,我覺得未來的趨勢是需要更多這類人才。」
對於他上京讀書,當時家人意見分兩派。「爸爸堅持叫我去清華,媽媽和祖母則希望我留在身邊,她們擔心我日後有就業問題。」
香港一般只認可港大、中大及城大的法律學位,日後他想回港從事法律行業,便要趕上本地的執業要求,例如要在香港再讀一個法律博士學位(Juris Doctor,JD),再考法學專業證書(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PCLL)。
不過,他覺得爸爸的觀點更可取,就是在清華可以累積更好的人脈關係。「我的同學都是省狀元,出來工作後能力更高,可以平步青雲。」結果畢業後,他有兩名室友在北京當律師,一個做私募基金,另一個做反壟斷,第三位室友去了安徽當公務員。他稱,與清華同學感情不俗,大家都離鄉別井,將來會互相幫助。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