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31日

【信報月刊】國有或民用? 滴滴危機涉及國安

大數據曾被形容為「石油」,但這種新興資源威力不亞於「核能」,落於敵方手中可能變成「核武」。「數據主權」(Data sovereignty)不只關乎地緣政治,即便在國家內部,亦涉及民眾每日生活產生的大量數據資源,其擁有權究竟歸屬於企業,抑或歸屬於政府。從去年螞蟻集團IPO遭叫停,到近日滴滴App被下架,皆圍繞「主權」問題。--《信報》專欄作家高天佑

身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按用戶量計)打車App經營者,滴滴出行(下簡稱滴滴)於6月30日登陸美股IPO,首日股價曾飆29%。豈料在7月2日,中國網信辦宣布,根據《國家安全法》和《網絡安全法》對滴滴進行調查。7月4日,網信辦直指滴滴「嚴重違法違規」,要求該App從所有平台下架,並禁止接受新用戶,屬罕見嚴厲打擊措施。7月5日,跟滴滴一樣在6月份赴美IPO的平台型網企滿幫和BOSS直聘,亦遭網信辦調查。

及至7月10日,網信辦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稱根據《國家安全法》和《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對《網絡安全法》進行修訂,明確要求「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絡安全審查」。

事實上,大數據曾被形容為「新石油」,但這種新興資源的潛在價值可能遠高於石油。舉例說,近年不少科網企業採取「羊毛出自羊身上」經營模式,用「蝕本價」向客戶提供服務,不求藉此賺錢,只求盡量擴大客戶規模,從他們身上提煉出大數據,然後要不用於其他獲利業務,要不將之轉售予其他企業。

大數據「自用」典型例子正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擘,涉獵從電商、通訊、超市、餐飲、物流、交通、基建、娛樂等大量業務,但除了各自核心主業,大多數業務皆持續虧損,綜合起來卻可得出「消費者全景圖」,具體掌握每一用戶的喜好、習慣、消費力、需求、信用等訊息,甚至比客戶「更了解自己」,然後據此精準推送產品或服務。又或者透過「信用評分」,向用戶提供的信貸融資,時機、額度、息率皆度身訂造,能達到遠較傳統銀行準確的風險定價,這正是網商銀行、微眾銀行能同時實現高淨息差和低壞賬率之最大奧妙。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