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認為現階段對通脹的憂慮仍屬杞人憂天,原因是新增感染新冠肺炎個案每天仍是現在進行式,經濟復甦仍存未知之數。楊邦預計各經濟體系在開始復甦時,各生產環節,尤其是就業市場,都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故此楊邦相信原材料價格飛升亦只屬過渡性現象。---《信報月刊》專欄作家楊邦
今年買債券的主調暫時是利率預期的改變。此前的市場共識是央行為求力保企業在疫情下不倒,設法疏通各融資渠道,現時市場則明顯放在未來的通脹上,最明顯的證據是銅價已逼近11年來的高位,完全體現出市場的關注重點,這同時體現在抽高的美國國債債息當中,引起市場評論者想像聯儲局會因通脹而退市。
不過楊邦認為現階段對通脹的憂慮仍屬杞人憂天,原因是新增感染新冠肺炎個案每天仍是現在進行式,經濟復甦仍存未知之數,楊邦預計各經濟體系在開始復甦時,各生產環節,尤其是就業市場,都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故此楊邦相信原材料價格飛升亦只屬過渡性現象。一如2010年的銅價,亦屬市場短期過慮的一個現象,當時銅價幾個月後已經平復。
除非工資增長進一步為物價帶來成本壓力,否則物價短暫向上亦不會讓通脹持續加速,不過裁員減薪之聲如今不絕於耳,現在談擔心加薪不禁令人失笑。環顧世界各地的就業情況,現時情況皆類似,都是失業率遠高於自然失業率水平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
自然失業率趨勢向下
事實上,隨着科技進步,自然失業率一直是預期向下的,在美國方面,St Louis Bank現時估計自然失業率水平約為4.5%,而美國的失業率約為6.3%。雖然失業率與工資之間的關係近幾年已沒那麼明顯,但由於工人需要競爭就業職位,特別是美國的福利補助將有盡時,意味工資仍將在較長時間內面臨通縮壓力。
過去曾有一種論調是國家債務高企是經濟體系通脹升溫的前設條件之一,並推想各國政府將試圖和成功透過通脹令債務貶值,但日本已經是一個明顯的反證,說明債務高企與通脹上升之間並非必然的等號。作為量化寬鬆的先行者,日本的通脹從未超過4%,在過去25年中,日本通脹率超越2%(美國聯儲局為經濟定下的長期通脹目標)的累計時間亦不超過1年。
雖然經濟結構略有不同,但楊邦相信成熟國家的發展步伐都是相似的,特別是人口老化這一點,這對遏抑通脹有很明顯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通脹升溫帶來的債息上升現象,將令國家的發債成本上升,這對仍要維持整體刺激政策的國家絕對不利。
原文請閱4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