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3月1日

【信報月刊】北水走資南下 香港保險行歪路

保險曾經因為缺乏監管而弊病叢生,九十年代開始走向專業化。然而,近年內地客蜂擁來港買保險「走資」,令業界滋生一批害群之馬,違規銷售增加,產品設計和服務變質。--本刊記者黃愛琴

2017年,香港人壽保險的密度(即人均年保費支出)已達到接近6萬港元,滲透率(即毛保險費佔GDP比率)為16.6%,在亞洲數一數二。2018年6月底全港個人人壽保單接近1300萬份,業界指香港人買保險已經接近飽和,內地客才是新錢主。

「走資」取代專業化

自2003年開始,伴隨着自由行,內地客來港買保險的數目節節上升。2016年新造人壽保險保費總額達到726.88億港元,佔離岸新造業務的八成、全港新造保單的四成。2007年此數字僅為52.48億港元,佔新造保單的6.5%。短短十年間,增長14倍。

這張亮麗的成績表,主要由一班來港讀書的「港漂」或新移民「大媽」創造。有傳媒報道,來自河南的「港漂」Liya入職保誠短短三個月,就已經拿到業內最高榮譽,成為「國際百萬圓桌協會會員」(MDRT)。

保監局文件分析,內地人追捧香港保險有五個原因:有效的法律和規管機制、保費較低、產品選擇多、可買外幣保單和回報較佳。

乘着大灣區熱潮,香港保險業界正積極爭取「保險通」,全面打開內地市場。有人喜見商機,資深保險中介人吳澤偉(David)卻憂心忡忡。他投身保險業40年,曾任職大型保險公司區域總監。

這位「老行尊」直言,北水打亂了業界的專業發展。「九十年代開始,業界積極推動自律行動,十年內誕生了不少業界組織和專業團體,例如香港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直至後來中介人去國內賣香港的保單,就開始『走樣』,因為國內要求的不是專業,而是『走資』,而保險公司衡量的,只是生意。」

銷售手法以外,David亦感慨過去十多年,保險產品設計同樣退步。為了迎合內地走資的需要,理財保險推陳出新,純保障保險卻停滯不前。

保監局資料指出,有儲蓄和投資性質的保險有較高的潛在洗黑錢風險。投資相連壽險「101計劃」曾經深受內地客青睞。這種以保險包裝的基金,在投保人身故時只多賠供款的1%。由於保障功能不足,證監會已明文規定保障要由1%增加到5%。

2017年內地客在港新造保費比上年下降了約200億,幅度為三成。不過,保險「走資」禁之不絕,反而轉為「地下」。最近有傳媒揭發,某香港大型保險公司疑與指定地下錢莊合作,幫內地客滙錢到香港投保。

原文請閱3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