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31日

【信報月刊】徐立之:新學制「甩轆」

徐立之是國際分子遺傳學權威,去年奪得被喻為諾貝爾獎前奏的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是第4位獲此獎的華人。這位殿堂級科學家自小不愛背誦,傳統學制下成績平平。他說,若然當年自己考DSE,中學都畢不了業。他直斥香港教育改革混亂,新學制嚴重「甩轆」,不利人才培育。--本刊記者黃愛琴

接受本刊專訪時,現年68歲的徐立之不改「講真話」的本色,批評香港教育改革「好心做壞事」,沒有完整和周詳的研究和計劃。他以文憑試(DSE)為例,指「政府原意是好的,想學生少考一次試,但實際執行卻有很多『甩轆』」。

高不成、低不就

香港自2009年開始實施三三四新高中課程,2012年DSE取代香港會考(HKCEE)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E)。徐立之指出,舊學制容許學生中三畢業,然後轉讀職業學校,現在卻要強制所有學生都要讀滿六年才能夠畢業, 而且不分文理、不論能力都要修讀一模一樣的中、英、數、通識,令學生「文又唔得、理又唔得」。

「以數學科為例,有些人的腦袋天生對數字不敏感,即使你有很好的邏輯能力,數學都未必是強項,要求每個人都讀同樣的數學,那就高不成、低不就。」

年前,徐立之領導的港科院發表報告,發現自文憑試推出以來,報考高等數學的學生比率連年下降,由2012年的23%下降至2016年的14%,遠低於日本、南韓和台灣的57%至80%,以及新加坡和紐西蘭的約40%。

徐解釋,現時大學收生主要考慮「4+2」(四大核心科目加兩個選修科),「3322」更是入場門檻,令學生較少空間選修感興趣的科目。高等數學僅作為數學科的延伸,分別為單元一(微積分與統計)和單元二(代數與微積分),而非核心科目或選修科。「有些學校索性不開單元一和單元二,覺得無謂喇,考了都入不到大學。有學校更走了一位高數老師,就請回一名通識科老師,點得呢!」

近年港府揚言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新高中卻變相削弱學生的數理基礎,不利大學培育科研人才。大學教授紛紛投訴學生「數底差」,要開「雞精班」惡補。

徐說:「工程學生居然無讀過高數,未識微積分,你想想幾得人驚!」他認為數學無得補底,要拾級而上。「中學三年怎能補回來?科技大學最老實,把中港學生分作兩班上課,一班是精英班,另一班是雞精班。」

原文請閱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