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去更多旅行,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愛上獨遊,藉此沉澱自己,思考人生。在南韓更出現一個新名詞「For Me 族」,反映他們追求個人夢想及生活方式,不會像以前一代人以事業為先。當然,當地老一輩會指摘年輕人去旅行是享樂主義,不懂未雨綢繆,計劃未來。--本刊記者鄭雲風
一身文藝打扮、看似嬌滴滴的文慧並不是「紙紮下巴口輕輕」。她中學時,已經第一次獨遊緬甸,之後更獨自走過衝突連連、示威不斷的伊朗,經歷飢寒交迫的西伯利亞火車之旅,甚至是香港人少到的哈薩克旅遊,靠的只是一股勇氣。
她力證旅遊並非老一輩眼中的「嘆世界」,當中也有不少辛酸與危險,無時無刻考驗她的耐力和應變。有一次她坐上西伯利亞鐵路火車時,身處的車卡窗縫滲水,但全車已滿,不能掉換其他位置,連續數天睡覺時要忍受不斷迫進車廂的寒氣;在伊朗乘坐共享的士時,更遇上性騷擾,同車男子突然捉着她的手不放,嚇得她使勁揮開,立即跳車。
不過,經過多次的獨遊後,文慧認為可以強迫自己認識陌生人和環境,教曉她獨自解決問題。以前沉默寡言、不愛表現的她,現在漸漸變得口若懸河,「朋友都感覺到,現在是我主動說話,一來想分享,二來你的思想、看的世界闊咗、深入咗」。
伊朗人說雨傘運動
香港經常以國際都會自居,但對世界認識又有多少?提起伊朗,港人一定會聯想到戰爭、混亂,但文慧指當地人很熱情和開明,更不是井底之蛙。兩者相比,可能伊朗人更清楚外面世界的真實面貌,「我在伊朗遇到一個會說英文的伯伯,深夜時看美國新聞頻道CNN,具有國際視野。他甚至知道香港發生雨傘運動,學生在9月示威。」
文慧更曾和當地人討論宗教、文化、理想教育,至今仍然刻骨銘心,「好難得,你到一個陌生地方,會有人和你討論這些話題,在香港也很少和朋友傾。你要知道這個世界除了香港人,還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想繼續旅行,探索其他生活方式。」
旅行前,文慧覺得買樓是必須,隨着歷練更多,她漸漸認為有更多東西可以追求,應該趁年輕,擴闊自己的眼界、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坐在公司上班。「到你七老八十,有很多錢和時間,問題是整個世界已經不同了。那時候,你的接納能力好低,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吸收新事物了。」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