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1日

【信報月刊】我係香港人 唔係大灣區人

按北京的構想,大灣區計劃是要把港澳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之內,共同發展,從而產生「命運共同體」的效果,令港澳逐步回歸母體,不再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員。要達成這個目標,前提是人心回歸,港澳「真心誠意」成為中國大家庭的一員,這將是一個漫長過程。--時事評論員莊梓

5月上旬,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仍未公布,但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已急不及待,在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蔡冠深是親北京商人、全國政協常委,在政治上向來低調,形象也比較中性,以他的立場和背景,支持大灣區倡議是「義不容辭」之舉,然而就這樣兩句話,卻引來一場政治風波。

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政之下兩大發展思路,任何內地官員和港澳愛國愛港陣營談及未來規劃,必定離不開這兩大主題──縱使很多人都說不出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到底有什麼具體項目可做?香港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答案,一切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然而為了政治正確、與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保持一致,言必及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是不會錯到哪裏去的!

經濟合作≠身份轉變

但是,支持歸支持,要說「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是把議題變了調、換了腔,把一個經濟合作的概念轉換成港人身份的轉變,這中間牽涉的問題立即完全變質,也刺中了很多港人最敏感的神經。我並非《蘋果日報》的讀者,但我相信,不少人對蔡冠深的「大灣區人」說法也會覺得反感,且難以接受。

粵港澳三地經濟往還其來有自,二戰期間很多港人因走難或逃避日治,都會「返鄉下」暫住,不少家庭都有親戚朋友散居粵港澳三地。1949年之後,大陸雖然閉關,但港澳仍然是窗口,為大陸進行着有限度的對外貿易和「涉外交往」。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港澳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香港,對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居功至偉(參考上期《月刊》拙文)。由於地域上是「近鄰」、經濟交往頻繁,粵港澳之間協調配合共謀發展,是很自然的事,即使沒有「大灣區」倡議,三地加強合作也是必由之路。

但是,這種合作最基本的範疇仍然是經濟和民生,粵港澳三地各自有不同歷史和體制,未來的「大灣區」因此不會是一個新建成的「區」或城市,在區內生活的還是廣州人、中山人、香港人……,而不會是「大灣區人」。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