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4日

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電子支付擔當重要角色

由2015年施政報告出現,到2017年再現,智慧城市(smart city)四個字一直被視為近年特區政府力推的焦點項目,有本地專家表示發展情況近年漸趨理想,但對比鄰近城市仍有進步的空間,而金融科技將會是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關鍵。

有國際性調查指出,香港如能成功推動電子支付預計的總淨利益達4.6億美元,並為本地帶來各種經濟效益,種種因素推動下,智慧城市勢在必行。

相比於許多國際大都會,香港有最快速的數據輸送和很大面積的Wi-Fi覆蓋率,Ookla最新的Speedtest Global Index指出,香港於2018年2月的固網寬頻速度,全球排名第三。

特區政府於去年十二月初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列出未來5年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的發展方針,利用創新及科技提升「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巿民」、「智慧政府」和「智慧經濟」六個範疇,改善巿民生活及增強香港的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全盛指出,這是業界兩年來努力的成果,「2015年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時,首先提到香港要發展成智慧城市,當時我們就組織業界中跨界別的公司成為聯盟,希望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有用的意見。當時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中尚沒有智慧城市藍圖的,近年喜見政府牽頭。」

系統互通的重要性

事實上,特區政府一直有推行電子化服務,不論報稅、預約換領證件、查詢職位空缺及招聘、查冊、租訂運動場……全部可以網上辦妥,但卻不相通。用者要牢記十幾組登入戶口及密碼,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資料並不互通。楊全盛指出,「外國很多例子,都是一個電子身分可以登入政府所有網上服務,部分城市更會用流動支付戶口作為電子身分,原因是戶口多已實名認證,而且銀行為了保障客人及自己,會做足保安措施。」

楊全盛認為,香港手機支付的發展仍處於初期,但電子支付卻有潛力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安全與便利的逆思考

坊間關於流動支付有不少討論,大多集中在安全與便利的角力之上,楊全盛卻覺得應該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有穩健及良好監管的金融制度當然是必要的,但手機支付已在多個國家成功推行,身為大城市的香港,實在應該採用。」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最近的一個調查,手機支付在港未能普及的主要原因是「有個人私隱外洩風險/沒有信心/不安全」(33.6%)。

楊全盛舉出銀行業作為例證,銀行對保安的要求肯定是最高的,但網上銀行已推出多年,而且廣為大眾接受,用戶已習慣使用雙重認證方式或生物認證,即使密碼遺失也不擔心會有保安問題,流動支付的安全問題也可以靠認證科技來解決。

除了保安問題,以流動支付戶口作為電子身分,不少人還擔心私隱問題,楊全盛卻認為,關鍵在於機制要公開透明,「可以參考外國的做法,設立一個safebox,電子身分中每一項資料,都可以設定分享給什麼部門使用,由用家自行決定。其實平日交給其他機構的資料,基本上你從不知道它會分享給什麼人,甚至有可能會交到其他公司手上做宣傳推廣,私隱更沒有保障,可以自己話事,整個系統才能給予用家信心。」

無現金城市推動經濟發展

事實上,只要完善目前的保安配套,流動支付是推動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的關鍵。Visa夥拍Roubini ThoughtLab去年十月公布一份名為「Cashless Cities」的研究報告,深入調查全球包括香港等一百個城市於電子支付方面的發展,將收集回來的數據作仔細分析,並預視這些城市轉型成無現金城市後,對GDP、就業、薪酬及生產力等方面的正面影響(見附表)。

總結整份報告,香港如果全面採用電子支付,可以從中獲利79億美元 ,足見電子支付在發展智慧城市時,具有相當高的重要性。

事實上,諸如Visa等信用卡機構採用多重保安,保護你的交易資料及個人私隱,為電子支付提供更佳保障,令用戶使用電子支付可以更安心。

Visa「Cashless Cities」研究報告要點

【預計直接得益】

增加使用電子支付後,調查涵蓋的一百個城市於消費者、商界及政府的直接總得益如下:

a.     消費者 – 電子支付令消費者無論在銀行、購物及乘車時,均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換算成金錢每年大約可省卻278億美元,而單是香港就每年可以省卻約50億美元。

b.     商界 – 電子支付既節省了公司出入賬項的處理時間,也同時便利了整個交易流程,為顧客帶來更佳體驗,從而刺激銷售上升,每年從中可獲約3,123億美元淨利益,而單是香港每年就可達約290億美元。

c.     政府 – 電子支付不單令政府可以節省行政費用,而且涉及現金的罪案會因而減少,令仲裁費用得以下調,加上經濟因電子支付而好轉,帶來額外稅收約1,297億美元的淨利益,亦可為特區政府省卻約120億美元。

【未來十五年增長】
由2017年至2032年的未來十五年間,調查涵蓋的一百個城市從以上直接得益所帶來的正面增長:

a.     就業 – 以商界及消費者從電子支付可以節省的時間,以及增加經濟活動及生產力來推算,至2032年會新增45,000份工作,也會令香港的就業率上升1%。

b.     薪酬 – 至2032年,每年薪酬約增長0.16%,單計香港則每年薪酬增長約0.01%。

c.     GDP – 由商界及消費者從電子支付可以節省的時間推算,至2032年每個城市的GDP每年上升19點,而香港的GDP可以按年上升4.7點。

d.     生產力 – 使用電子支付後,為商界、消費者及政府均帶來便利,至2032年每個城市的生產力將每年提升0.14%,而香港則可按年上升0.01%。

參考網址:visa.com/cashlesscities

(部份資料由Visa提供)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