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9日

【信報月刊】「星人星地」成功 「港人港地」破功

「港人港地」已經無影無蹤,但星洲多年都奉行「星人星地」。究竟如何做到?要解答這個問題必先梳理出「新加坡人月入1000元都可買樓」,當中「新加坡人」是指誰呢?--本刊記者李潤茵

首先,新加坡地產無論是物業抑或是買家都分三種。物業可分為組屋(HDB)、私人公寓(Condo)及有地私宅(Landed House)〔表三〕;買家則包括公民(Citizen)、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簡稱PR)及外籍人士(Foreigner)。

這種分類最主要突出一種資格,「只有公民才能購買一手組屋、有地私宅,並享有房屋津貼」。1996年由香港移民新加坡的趙承遠遂解釋1000元條數怎樣計?原因在於津貼「首置三四萬坡幣、三代同堂三四萬,及低收入一二萬,最高可達八萬」,以上福利只限公民。趙承遠仍持「永久居民」,即使48歲已到當地扎根,目前所住私人公寓都擁永久業權,但因「非公民」不享地權。

「永久居民」無優勢

「永久居民」四字,在香港及新加坡,待遇很不同。前者可即獲豁免買家印花稅(BSD);後者固然可「永居」,但買樓呢?豁免首置印花稅僅限「公民」〔表四〕。「只有香港公民處於不利位置。」港人姜正東是國立新加坡大學會計系副教授,已在當地生活11年、持有PR。他指出當地很保障本土利益,以年輕人為例,新加坡人已經沒有港青「無樓結不到婚」的煩惱。

香港沒有「公民」,只有「永久居民」,留港多年的「港漂」只要在關鍵時刻換證做「新香港人」,已經可免除15%BSD,辣招形同虛設;相反,新加坡永久居民要入籍才能免辣,趙承遠說:「我個仔在18歲已經要決定是否當兵,拒絕會即時被趕走;我個女3歲到來,由幼稚園讀到大學,申請公民都非立刻批出。政府要求先在新加坡註冊公司工作,然後起碼交到3年稅單。」

他指出即使「永久居民」近乎土生土長,要做「公民」還是要「視乎貢獻」,「什麼都假,最後都是睇錢!」亞洲城市地少人多,有地物業賣少見少,自然價格高企,「本土優先」無可厚非,新加坡經驗正正反映出,「吸引優才」與「保障本土」並不矛盾,姜教授批評:「新加坡都限制外資投機,只有香港是歡迎中資炒地。」

原文請閱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