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概念固然新穎,然而只要想通箇中原理,分分鐘是拆解傳統行業頑疾的「良方」。有本地初創就嘗試透過ICO,解決貨運業界長期存在的「失信」問題。--本刊記者李潤茵、黃愛琴
當航運專家遇上貨幣專家,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呢?答案可能是炮製出全港首隻船運ICO代幣——TEU,「那是船運行內術語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意思即是20呎標準貨櫃。每次使用多少個TEU代幣,等於說運送多少個貨櫃」。
「航運專家」梁民有20年行業經驗,從國際最大貨櫃船公司馬士基(Maersk)實習生做起,曾於和黃任職,後來轉戰投行,先後效力摩根大通及Jeffries,專門分析貨運板塊;「貨幣專家」李可興則嘗遍銀行前中後台,司職銀行財資(Treasury)部門,盡覽外滙、股票、衍生產品、債券,前東家就包括瑞士私人銀行UBP、英女王御用銀行Coutts、中國建設銀行等。
230億美元Sunk Cost
「因航」超賣機位連累旅客無法登機此等慘事,相信讀者都可能試過,原來船運業未尚不是,「貨櫃都是『篤手指』的!」李可興說「失約」現象,海陸空運都普遍。
放諸船運業就是「客戶訂船期,1毫子都不用,隨時缺席都得;於是船公司超賣,以防客戶甩底時,還有其他客戶補位」,結果形成惡性循環,雙方長期缺乏互信,最終換來雙輸,「對於船公司來說,空位就是sunk cost(沉沒成本);對於客戶來說,批貨無法上船,要再租倉寄存,也要從A碼頭吊到B碼頭,合共需要800至1000港元,船費都是1000美元,上上落落已經十分之一」。
李可興指出,船運業年收入為1500億美元(約1.2萬億港元),而這種「失信」成本則已經高達230億美元(約1800億港元)。
TEU代幣就是為解決船運「信心危機」而生。他們去年以每單位300美元作價,購買1600枚以太幣(ETH),再將其轉換為TEU代幣,數量上限為1億,逾半將免費派發給業界,「用來作按金!」
TEU運作原理簡單:客戶用代幣作船期訂金,若船公司毀約,則以代幣賠償,相反亦然。所有流程都在區塊鏈進行,降低欺詐風險外,亦提高交易透明度。如是者,雙方可以建立互信。
從這位傳統銀行精英口中,合約已進化為「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投資者亦改口稱「代幣買家」(token buyer),李可興琅琅上口,皆因他深信虛擬貨幣「絕對可行!」
原文請閱3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