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1日

倘歐美水緊低息逆轉 新興市場隨時掀撤資潮

美國聯儲局於10月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暫時撥開今年全球金融市場最大一片迷霧。但美國加息步伐仍難以預視,隨着其他主要市場跟隨收緊流動性,讓多年來享受低息環境的資本市場,將步入流動性逆轉的時代。尤其正受惠資金追捧的新興市場,可能遭受資金撤離的痛若。另外,地緣政治風險仍不可忽視,不但隨時擾動市場,甚至威脅原油供應,從而推高油價及通脹。

全球主要市場中,除了日本仍要繼續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及通脹,美國已宣告開始收回流動性,歐洲也縮減買債規模。而中國正推動金融去槓桿,一般相信中國的貨幣政策亦會偏緊。

早前歐洲央行宣布從2018年1月起,每月購債規模縮減一半至300億歐羅,持續至明年9月。若有必要,會持續更長時間。聯儲局亦率先於10月啟動縮表,初期每月縮表規模100億美元,之後每季漸進增加,最終至每月500億美元上限,同時期望今年底再加息。

資金泛濫推高美股估值

2008年金融海嘯後,三輪量化寬鬆(QE)帶來的資金泛濫及低息環境,把美股估值愈推愈高。截至9月底,美股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已達到17.7倍,超越過去15年平均市盈率的14.7倍。

新興市場也受惠量寬帶來的資金,根據富瑞資金流報告,截至11月1日,新興市場在11周中有10周錄得資金淨流入,累積淨流入159.82億美元(約1246億港元)。

「基金教父」雷賢達認為,全球經濟並不是一個問題,美國等部分市場的估值才是關鍵所在。除非企業盈利能夠上升,否則美國市場若出現中期調整,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雖然這並不意味着經濟上升周期的結束。

亞洲方面,雷賢達稱,自2000年展開的周期,已處於後周期(late cycle),但資產價格上漲迅速,其估值究竟反映了多大的經濟增長預期,以及投資者樂觀情緒,仍值得深究。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投入亞洲的資金中,有30%透過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作為渠道,這些資金的觀點是針對整體市場、宏觀經濟增長、整體企業盈利及估值,而非針對個別股份。當資金都持相同觀點,對市場上落的影響是迅速且顯著。

雷賢達又指出,很多時市場上揚都是由保證金信貸所推動,市場升得愈高,所涉及的保證金愈多,如果有一天投資者的看法發生變化,保證金信貸會迅速瓦解,ETF投資者更只需一張賣單即可撤資,毋須逐隻股份減磅。

美稅改添不明朗因素

除了貨幣緊縮之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稅改計劃亦是不明朗因素。特朗普的稅改及基建投資計劃,是推動美股今年不斷創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稅改目的是希望透過削減利得稅,吸引資金回流美國投資,但能否實現及具體方案如何,對市場氣氛及資金流向有莫大的影響。

工銀國際表示,美股市場對稅改的最大分歧,是利得稅率下降到20%抑或25%,而目前美股高企,令未來稅改落空的後果變得較為嚴重。

美國參議院早前批准了2018財政年度預算案,這暗示了共和黨較之前更為團結,通過稅改的可能性上升。

與此同時,如果美國利得稅率大幅下降,外界憂慮資金將從新興市場大舉撤離,引發新興市場貨幣貶值、資產價格大跌等問題。

地緣政治風險方面,無論北韓核威脅、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爭取獨立、美國計劃重新制裁伊朗以及伊拉克內戰等,都隨時有機會演變成黑天鵝事件。

中國積極去槓桿穩經濟

安聯投資環球投資策略師杜納恩(Neil Dwane)認為,在地緣政治風險中,最大問題來自中東。一旦該區的地緣政治問題處理不當,將損害全球原油供應,觸發油價震盪,尤其現時全球對原油需求依然強勁。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亦預期油價在2018年起開始上揚,從而推高名義通脹,但這亦有助央行能夠繼續貨幣政策正常化。

此外,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健康, 十九大結束及新領導班子落實,消除了部分不明朗因素,但中國經濟仍潛在一些隱患,例如債務高企的問題,現時中國整體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達到269%,倘若中國不減低槓桿,或會出現金融風險。

中央在十九大期間已表明,中國堅持積極穩步去槓桿,妥善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槓桿的關係,確保去槓桿不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內地孳息曲線的扁平化問題也備受市場關注。較早之前,博源基金會理事長、招商銀行(03968)前董事長秦曉提到,關注內地長息與短息差距收窄的情況,近期企業過於依賴短期借貸,可能導致流動性風險,同時反映對長期信心不足。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高級經濟學家Erik Norland亦說,中國的孳息曲線已經扁平化,或增加銀行擴充信貸的難度,影響中國經濟增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