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藜園老闆娘楊王小玲八十年代已北上投資,在中港兩地都吃得開。原以為熟稔國情,怎料前年到深圳開店就水土不服,食物質素下降、管理漏洞百出,深圳詠藜園被迫休業整頓。痛定思痛,身經百戰的楊太堅持不撤退,誓要摒棄內地陋習陳規、守住港式食物標準:「賺錢事小,對得住食客最緊要!」汲取首次失敗經驗,深圳詠藜準備擇日重開。--本刊特約記者袁樂雯、總編輯鄧傳鏘
為免重蹈覆轍,楊太與新拍檔龐偉漢約法三章,包括一星期有五天必定要在餐廳親自管理、親自跟進食材採購、要「六親不認」不可找親戚朋友主理餐廳。龐偉漢一口答應。
問及會否擔心再遇人不淑?楊太充滿信心地說:「我對龐先生是萬二分信任」。以前的拍檔不用出資,用錢不肉痛,難免「洗腳不抹腳」。「今次新拍擋龐先生也是股東,他對生意着緊。」
重新開業,一切準備就緒,只欠東風。「我跟龐先生說我要試業,起初他不明白,因內地從來沒有這種文化。我解釋自己曾經衰過,所以不容有失,要在試業期間摸索最佳經營手法。他同意了。」於是深圳詠藜園在今年8月重開試業,只接待會員。坐在一旁的龐先生指着楊太笑稱:「她要求很高,等她對這裏的水準完全滿意了,一聲令下才能正式開業。」
深圳詠藜園今次重開,重組廚房是關鍵,共30位師傅,一半為內地人,一半是香港人,行雙總廚制,名副其實「一國兩制」。這個特別的想法源自對兩地食客的深入觀察。「詠藜園有一道名菜叫『巴蜀香辣雞』,香港店做得香口多汁,但深圳店做起來較乾及硬。另外一個例子是『水煮魚』,內地做法多油,香港則較少油。」
給內地客人做問卷,卻發現十個中有七個認為深圳店的做法較好吃,證明兩地食客口味確實不同。楊太因此決定新菜單提供兩種選擇,客人可選擇川式或港式口味,分別由兩隊廚師團隊主理。
每日「走水貨」 運食材北上
食材參差是以往失敗原因之一,為確保質素,現在不少新鮮材料都是楊太員工,以螞蟻搬家方式由香港運往深圳。當日筆者陪伴北上視察,貴為老闆娘的楊太亦要「走水貨」,親自攜帶一大箱食材。「擔擔麵的麵底,需要每天由香港補貨,蝦、蠔、火腿等,亦要由香港運上去。」她解釋,內地採購的始終不及香港。
原文請閱10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