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壽命全球稱冠,不過長壽也是一種「風險」,由於很多人沒有預計壽命愈來愈長,退休前並無做好財務策劃,導致晚年捉襟見肘。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副主席謝汝康提醒,在「長壽風險」下,要調整理財及退休大計,包括為資產增值。
究竟每長壽一年,「風險」和成本又是多少呢?謝汝康估計,假設現時的購買力不變,每年的生活開支約需24萬。換句說話,長壽10年便要增加240萬開支,對一般打工仔來說,負擔絕對不輕。如果想在退休後維持現有的生活質素,更要準備退休前三分二的收入(例如退休前月入3萬元,退休後每月便約需要2萬元)。還要考慮未來通脹和突如其來的醫療使費,所以「長壽風險」絕對不容忽視,隨時令晚年陷入財務困境。
面對「長壽風險」,謝汝康語重心長道:「不投資的風險更高,退休人士應繼續投資,但要調整投資目標,不再只為了賺錢,反而是追求每年4至5厘的入息性回報,抗衡通脹。」
在投資策略上,謝汝康建議選擇可抗衡通脹的產品,以抵銷因通脹而損失的購買力。他笑言,「衣、食、住、行加醫療就是『五大敵人』,可考慮投資在相關行業的股票『以暴易暴』。」以領展(00823)和港鐵(00066)為例,很多業務都與生活掛鈎,即使加租、加車費都是為了投資者利益,作為股東便可一直收息共享回報,抵消通脹。在醫療方面,他特別提醒,「由於香港的藥物大多由歐美進口,港交所上市的內地醫藥股未必與香港通脹有關,如果要直接抗衡醫療開支上升,可能要考慮投資在歐美醫藥業的基金」。
提早儲錢 盡享複利率效應
近年生育率下降,日後的撫養比率將會愈來愈高,養兒也難以防老,這一代確有必要為老年的財務需要做好準備。
謝汝康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積穀防饑,及早儲錢。「很多人問我應該早些儲錢,儲少一點;還是遲些儲錢,儲多一點﹖其實要發揮『複利率效應』最重要是『年期』而不是『本金』,遲開始的話『本利和』始終會較少。」由於近年市場環境波動,投資回報極不穩定,他再三強調,「複利率效應」尤其重要:「自2008年美國開始QE後,全球進入了低息年代,經濟卻沒有大起飛,所有投資產品都沒有辦法『保證』回報。很多投資產品風險高,但回報卻很低,只有提早儲錢才是可控制的因素。」
節錄自1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
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