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治療的核心是therapy。來訪者(client)無須具備任何藝術創作經驗,治療者也不會教動作,反而是pick up來訪者的動作,引導他放大、縮小、加速、減慢,因為動作會在腦部建立新的可能性和neuro pathway。──信報財經月刊記者 李澄欣
盧幸賢(Candy)穿了鼻環,長髮一截染金,說話時表情多、動作大,充滿表演家氣息。數年前,她由幕前轉型做舞蹈治療師,創辦Piece Of Sky創意藝術治療及心理輔導中心,同時與社福機構合作,定期到醫院服務癌症病人。
藝術治療融合感性的藝術和理性的心理分析,是一種非以言語為主的心理治療手法,能同時應用於治療、教育及個人發展層面。在歐美澳紐,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心理治療學派。除了舞蹈,藝術治療還包括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表達藝術等療法。治療視乎情況以團體、小組、家庭或個人形式進行,一般每節1.5小時,長期病患者、長者及小童可能縮短至45分鐘。初次接案晤談(intake session),治療師會像醫生寫病歷,了解來訪者背景,並共同制定治療目標。
她曾在美國的醫院實習,回港後也半職服務癌症病人。本港癌症發病率每年約有2.3%增長,藝術是讓癌症病人釋放情緒的好媒介,但要他們跳舞、做動作,會否要求太高?她糾正:「動作的範圍很廣,大至踢腳、轉圈,小至手勢、坐姿、眼皮活動,就算是呼吸和心跳,都可以聯繫情感。」
許多不快源於欠缺想像。另一位舞蹈治療師、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已有20多年舞蹈治療經驗,經常接觸精神病患者。她表示,很多人自殺是因為感到無出路,藝術強調創造力和想像力,有助患者看到更多可能性。「我們不是教藝術技巧,而是通過藝術創作的經驗,令人有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在藝術的過程中,一件事可以用很多形式去表達;同樣在生活中,一條路行不通,可以創造另一條路,人生就有希望。」
藝術涉及潛意識,治療師處理他人情緒時,難免勾起自身情緒。安全起見,藝術治療師畢業前,須接受一段時間藝術治療,畢業後也要定期接受心理輔導。
《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
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