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27日

管理新思維

中西醫健康人生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陳志輝、羅曼穎

嘉賓:余秋良(香港中西醫專科中心醫生)

整理:謝冠東

 

陳:陳志輝  余:余秋良     羅:羅曼穎

羅: 今天的話題與健康有關:中西醫健康人生。談管理,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假若抱恙,臥病在床,再談商管也是枉然。余醫生,你同時修讀了中醫和西醫,對保健有何心得?

余: 中西醫對健康的看法有相當分野。有些人認為健康就是沒有患病,但很多人都知道這不是實情,有些人則主張要身體、精神、社交生活均健全才屬健康。但儘管生活面面俱到,有人仍看到自己身形欠佳,中央肥胖,那又怎能算健康呢?你內在感覺不夠良好,也不算健康。

身體檢查的漏洞

陳: 由家庭醫生定期檢查,是否也較能保障健康?

余: 西醫較着重局部問題,他會想檢查清楚你哪個地方有毛病,並會進行驗血、造影等檢查程序。他可能幫客人做心電圖,發現一切如常,可是最後客人卻因急病去世。那是因為檢驗的儀器始終能力有限,有些疾病需要更尖端的科技、更準繩的機器才能檢驗出來,然而那些進階檢驗可能收費高昂,例如檢驗一次便要花6000元,客人不覺得身體有問題,就不會選擇加上這項檢驗。所以即使一份800元或3000元的全身檢查結果是沒有大礙,也並非萬無一失。

羅: 中醫的檢查又如何?有些人即使沒有生病,也去看看中醫,說要調理一下,把個「平安脈」。

余: 也有這樣的人。假如他離那中醫很近,收費又便宜,關係又融洽,那的確可能不時去把個脈。可是有些客人,口裏說沒什麼問題,只是調理身體,但坐下來就愈講愈多問題。故把平安脈的人,其實不少本身也有疾病,否則又怎會無緣無故去找中醫摸脈。就正如汽車假如沒有毛病,多半也不會定期送到車廠檢查。

陳: 我們教「消費者行為」的,會說他走進診所,肯定事出有因,只是你問他時,他未必立即就能道出這個原因。隨着你深入探問,他便逐漸透露出來。可否再談談中西醫的不同之處?

余: 中醫與西醫的斷症方法也有分別,西醫是求同,但中醫則是求同存異。

西醫建基於科學理論,會斷定同一個群組,例如肥胖群組的膽固醇何謂超標,不同群組有不同指標,肥胖群組的膽固醇正常值就較高,雖然那可能也稱不上正常。這就是求同,希望與同一個群組比較時不要有偏差;中醫則看個人細節,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體質,他希望掌握你個人的獨特之處。

生活規律不等同健康

羅: 治療方面,中西醫又有什麼不同法度?

余: 從前我有個中年病人,晚上總是呼吸不順,類似睡眠窒息的症狀。西醫很簡單,就會判斷為睡眠窒息,但中醫看到他舌頭腫脹,肯定積患已久。細問之下,他原來自小容易肚瀉,每月一次,腸胃欠佳。他看西醫多年,西醫都認為他健康,每月肚瀉一次可以接受,但中醫就可以調理,假如腸胃健全,他的舌頭就不會腫脹。整體健康較佳,也能減緩其睡眠窒息的病情。由此可見,中西醫對預防疾病也抱持不同觀念。

羅: 對於預防疾病中西醫又有什麼心得?

余: 預防分幾個方面,包括對生活和生命的看法。

首先是生活,假如你天天披星戴月,工作至深夜11時才回家,2時才上床就寢。你來看病時就說,我生活是很有規律的,每晚都是2時睡覺,10時起床吃早餐,4時吃午餐,10時再吃晚飯。他雖然的確有規律,但只是一個壞規律,起居生活並沒有按日出日落行事,沒有按大自然幾千年的規律作息。有些真正健康的人,每逢早上6時就會自然起床。

至於生命,當一個人的身體愈來愈強健,適應力就會較高,即使一個不慎被人打了兩拳,也不會輕易倒下來;反之身體較弱的,只消有個小小病菌,又或氣候稍有轉變,就會釀成大病。這就看我們平日的健康儲備,不要放縱自己,透支了健康。

羅: 你令我想起年輕人自詡「青春無敵」,說自己捱兩晚通宵也不成問題,仍可生龍活虎,因為仍然年輕。

余: 以前的年輕人去露營,每晚只睡4小時,回家後就睡16小時作彌補,但今天的年輕人不同,他們露營過後,回家只睡平日的8小時,但第二天起床也覺有點累,再過幾天也是每晚8小時,逐漸好像就不這麼疲倦,但可能腳有點軟,其實已折損健康。有些年輕人再極端一點,連續幾晚通宵玩電子遊戲,結果暴斃,他已用光了所有儲備。

陳: 到60歲時想再建立本錢,大概就很困難了。小時候儲1元的確有1元,到那時候儲1元可能只有1角,事倍而功半。

羅: 健康這回事,年輕時就要未雨綢繆,積累本錢。

余: 最大問題是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自覺青春無敵,卻不知已漸漸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未來的頑敵。

中西醫結合的前路

羅: 依你看,中西醫可以怎樣雙劍合璧,結合醫病?

余: 以骨痛為例。西醫是針對性的去發掘病源,然後把它改良、糾正,甚至動手術,用儀器。假如骨頭力度不足,就找些工具去扶助、支持它,這是針對性的,是西醫的強項。

中醫也可以作針對性治療,把骨頭調正,就是所謂「正骨」。有人也會選擇推拿,紓減病情,可是假如身體狀況欠佳,雙腳本就如晚晚通宵的年輕人般軟弱無力,那儘管他去推拿,也很快就舊病復發。這時應首先強化體質,加強肌肉,過後一推拿就能見效。

陳: 余醫生是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有趣之處是,也許正因為兩者尚未完全結合,才需要這樣一個學會,盡量把兩者拉近。這方面有什麼障礙要衝破?

余: 首先是彼此的思維能否開放?雙方有沒有機緣互相切磋?然後是實際的工作環境到底是否容許雙方合作?目前已有一些中西醫合診的診所,那亦有助他們互相溝通,但首要還是相互接納,願意向對方學習。「滿懷千秋志,博覽萬良方」是我的格言,我們固然要有救急扶危的遠大志向,但也需要吸取更多知識才能如願。我們切忌關上腦袋,拒絕吸納知識。

陳: 學會現時有什麼工作?

余: 今年我們幸得創新科技署撥款,進行調查並建立學習平台。我們首先向中西醫派發問卷,吸取有關中西醫結合的意見和方法;第二步我們再向專家取經,詢問在政策和系統上可怎樣促進結合。

我們亦會引用問卷所得的意見,問他們是否可行,希望能就部分建議取得共識。有了這些共識,我們再轉達給高層人員,請他們作進一步補充。未來我們還希望逐個疾病研究,看哪些病症最有潛力推行中西醫合診。總結而言,分為普羅意見、專家意見、疾病意見,最後還會尋求病人意見。那將會是一個整合平台,滙集各方智慧,為未來中西醫結合奠定基礎。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