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日

【信報月刊】「一國兩制」優勢發展生物科技 盧毓琳:我們需要「港版FDA」

【本刊特約記者幸瑜、本刊總編輯鄧傳鏘】香港曾是創科沙漠,生物科技更是冷門。不過,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回流後,盧毓琳就當開荒牛默默耕耘,今日生物科技已成為投資樂土。這位年過七旬的「香港生物科技之父」沒有功成身退,反而強調要借這股東風盡快茁壯成長。他透露正積極推動香港成立第三間醫學院,並游說政府設立「港版FDA」。明知荊棘滿途,但笑說一向秉持的理念是:「唔理你做唔做,總之我會照做!」

香港發展生物科的一個軟肋是缺乏健全的審批機制,「如果在香港的藥廠有研發成果,本地也沒有類似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或NMPA(中國國家藥監局)的部門審批,結果還是要拿回歐美,那怎能吸引他們過來?」

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國家藥監局已在澳門設立辦公室,惟盧毓琳不認同香港要複製同一模式:「內地發展神速,今日已有65類創新藥註冊,部分連美國也沒有,可是內地的檢測數據要得到國際認可仍來日方長。香港要採用國際標準,與國際數據互認,體現出「一國兩制」的優勢,藉『倒逼機制』推動內地改革。」

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可以善用這一優勢,加快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港交所2018年首次允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8A),盧毓琳是幕後推手之一,如今本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錢到位,仍要講策略,他笑言:「大分子、小分子、抗癌症已經開到荼蘼,我們要比國家超前,引導重大項目,現在潮流是幹細胞,我們要跟得上。」

「跟國策搵食,儼然站在風口上的豬,自然會飛。」很多不懂生物科技的傳統產業資本家,也開始垂涎這一投資機遇。

談到生物科技產業給人「投資大、風險高」的固有印象,盧毓琳這一投資老手不以為然。「這一行業是knowledge based,我不似坊間風投般採取漁翁撒網的策略,我有一個基金之前投資了9個項目,3年後已經淨賺,回報率是3倍,命中率幾乎是百分百……唔識就覺得風險高,識就風險可控!」

他列出選擇投資生物科技的三大致勝方程式,首先,所選公司是行業開拓者,有力改寫遊戲規則;其次,創辦人已經成功過無數次,知道如何游到岸;第三,有大藥廠曾投資過很多次,一般是20億元以上才會考慮。

「生物科技公司研發一般需時15年,中間經過不同環節,以康臣藥業(01681)為例,我們在臨床階段前已經止賺離場,不會等到最後的100倍回報。」他補充道。

原文請閱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