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2日

【信報月刊】Big 4同Firm不同命 「海歸」不想香港化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這是網絡世界對四大會計師樓(俗稱Big 4)的描述。多年來,Big 4大名讓芸芸畢業生趨之若鶩,但成功躋身名門、開始晝夜無間後,卻叫苦連天,甚至倒數離開的日子。原來這種拚命OT、為工作犧牲生活的文化,只是香港獨有,歐美Big 4較講究work-life balance。--本刊記者 李潤茵

黃昏的中環,有批打工仔歸心似箭,有批西裝友卻坐滿Starbucks。Sam(化名)未入正題, 先來約法三章:不談薪酬、不談客戶、不談名銜,再三叮囑記者要隱藏身份。「這已經是文化差異!外國才不管你說什麼,香港卻很驚同事亂講!」他分析這種差別根源在於外國較開放,香港偏保守

Sam今年三十出頭,任職於跨國會計師樓。他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後來赴美留學,索性在當地入firm,工作近3年後思鄉,便決定回流,在同一間Big 4工作,轉眼都快10年了!但在華人老闆眼中,他仍是個「鬼」,作風西化。

差異一:預算金額

「香港的確工時很長!辛苦過美國。」他說。傳統而言,Big 4高峰期(Peak season)是每年1至3月,皆因港交所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年結後3個月內公布業績,多數以12月31日為年結。Sam平心而論,美國年結與香港無分別,都是OT到食晚飯。但平常日子呢?美國普遍返8放5/6,「現時香港全年OT!」他補充:「你都可以理解為生意好。」

「生意好」背後離不開市場結構。他形容,兩地市場猶如兩種動物,「食物不同」。

首先是預算不同。簡言之,就是「美企出手相對闊綽,無壓得那麼低!」在Big 4打工都填過Timesheet報工時,皆因每個項目都有Budget,公司按收取費用決定投放資源,包括人力和時間。在香港,無錯是Job接Job,卻常常被指Charge爆鐘(工時超出預算);相反,美國每年可能只得兩三隻Job,但「單單都是Mega size」。

Sam分析:「美國都是跨國集團,如通用電力、油公司,全部都是世界級;反觀香港,數到幾多間跨國?至多長實、和記,以至近期的阿里巴巴、騰訊,更多是集中亞洲區的企業,市場相對小,容易出現割喉式競爭。」美企賺錢賺得多,出得起高fee,自然多人幫,變相人均工作量降低。

原文請閱十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