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4日

【信報月刊】朱經武:聰明人不要只想著錢

有聲音指,本港大學畢業生質素每況愈下,前科大校長朱經武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好的還是很好」,但香港以金融為主的經濟結構,誘使最聰明的學生修讀商科,此現象不健康。「以前未有這種經濟模式,香港在文學、科學等各方面都很傑出。有一陣子,美國的人才都去了華爾街,但經濟垮掉後,there was no lasting impact,他們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希望聰明人不要只想着錢。」

教育產業化,商人治校,大學淪為學店。朱經武強調,大學的目標是培育人才,在研究方面尋求突破;企業的目標是用最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科研是maximize,做最好但成本高;商業是optimize,要做到成本最低,如果大學管理層混了這兩套思維,對學校很不利。」

本港大學排名降,原因之一正是人才流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以前香港的pay scale比美國高,但這幾年沒調整,薪水不好,最好的人不會來。沒錢就什麼都難做,香港要想想怎麼保持競爭力。」

朱經武坦言,排名榜有好有壞,好是喚起社會注重教育,壞是學術沒有絕對標準,「有的學校排在前面,關起門來想是沒道理的,跟規則就可以做得好,不跟規則就吃虧,比如研究要用西方的方式。」不如乾脆退出排名遊戲?「排在前面應該開心,排在後面也不應灰心,but you can’t afford to ignore it! 我當老師時,院長告訴我:If you can’t beat the system, join the system. 」

另一個備受爭議的制度是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一些學者太計較影響因子(impact fact),忙着寫論文,做研究不深入。「應量度論文的價值,不是數量。2009年我離開科大,高研院特別研討會上,Nature(學術期刊《自然》)亞洲總監介紹怎樣在期刊發表文章;下一個講員是20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他上台就說:剛才都是廢話,完全沒意思,讓我拿到諾貝爾獎的論文是登在名不經傳的期刊!中國太重視citation,對科學的發展有害。 」

1987年,朱經武在波士頓開會,與《自然》編輯John Maddox談話。「他說要提升Nature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很有策略,看到生命科學愈來愈多人關注,美國政府又投入50至100億,吸引很多人做研究。其實很簡單:pick the right topic, hit the right thing. 我後來到過Nature辦公室,只有一層,許多年輕人做編輯,他們主導了科學的發展方向,is that correct or not? 可惜大家都太忙,只解決眼前的東西,沒時間想這個事情。」

《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
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