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積極進行各種研究,目的就是為香港可以在未來達到高效的長遠發展。希望各種相關計劃和發展藍圖等,可以找到令香港有效利用現時所擁有的資源和地區;更可以開發出各種新發展方向,以增加香港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並且加強整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政府最近的「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建議興建三條策略性鐵路和三條主要幹道,包括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中鐵線、將軍澳線南延線、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及將軍澳─油塘隧道,以滿足新發展區,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等香港長遠發展的需要。
筆者現在是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香港及國際分會的常務副會長及會內政府與研究委員會聯席主席,我們對此向政府作出具體回應及建議。現將我們的意見放在下面供讀者參考。
鑑於基建投資成本龐大,本會建議政府在制定走線時,除了計及分流客量的因素,亦應該充分考慮可以釋放多少沿線土地的發展潛力。以中鐵線為例,荃灣東北部/葵涌東北部一帶發展成熟;加上地勢多屬山坡而非平地,未必有空間予政府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推展,可釋放的土地潛力有限,政府可考慮適度調整走線。
幹道方面,本會同意發展北部都會區必須加強東西南北的連貫。現時只靠一條九號幹線連貫整個新界並不足夠。我們認同北都公路的概念,貫穿牛潭尾、馬草壟、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和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等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的通達性。
南北連接方面,本會同意政府興建沙田繞道,疏導現有南北走向主要幹道,拉動馬草壟、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以及新界北新市鎮等發展項目,強化新界東北與九龍西,以至港島及大嶼山的連繫。
隨着政府公布如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等的土地發展計劃,往往都伴隨一系列的運輸基建項目。在近年不同土地發展計劃都在同期進行的背景下,如何令基建及土地房屋發展相互配合,以及增加社會及市場對項目的信心變得更為重要。單是統計規劃中的主要幹道及鐵路項目,總數已經超過30項。顯然,以香港有限的資源,並不可能同時展開所有項目。
因此,本會建議政府以配合熟地供應及房屋發展的前提下,研究應羅列所有土地發展項目與運輸基建項目的發展時間表,為各項目訂立落實次序及行動計劃,協調各政策局;同時,這將讓建築業界可以更好地安排物料和人力資源,穩定建築成本及工程質素,避免出現「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情況,協助建築業界更健康地發展。
面對因抗疫而急速下降的財政儲備,加上運輸基建前期支出龐大,但相應的賣地收入在後期才能實現,形成了財政壓力,所以如何管理項目的現金流才是重點。本會建議,政府可考慮引入私人市場力量協助發展,包括公私營合作、建設-經營-轉讓(BOT)和發債等,從而借助私人市場的資源與經驗,並可分擔發展風險及減少現金流壓力。
同時,政府亦應盡早在研究階段諮詢金融業界,以便利市場基建融資,更可探討將運輸基建項目證券化,引進國際市場的資金。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