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港英政府的土地政策開始,一直延伸到現在的特區政府,香港的房屋都是供不應求,而且問題似乎愈來愈大。香港的住屋市場大致可以分為購買的市場與政府津貼的租用公共房屋市場兩類。
比較有能力的香港人都渴望有自置居所,但私營房屋可供出售的價錢都極高,引致社會上大批蝸居的出現。過去數十年來,政府嘗試用居者有其屋政策來疏導問題。居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所興建,與私人屋苑最大的分別就是,居屋會以低於市價的價錢並扣除地價等,以一個比較容易負擔的價格出售予想要置業的市民。
這個政策給予未有能力購買私人房屋的市民一個選擇,在早年做得還不錯,可惜後來特區政府竟然取消居屋政策,雖然現在已經恢復,但由於土地供應嚴重不足,要覓地興建居屋十分困難。
另外,香港有超過300萬沒有能力購買自住房屋的市民,如果沒有政府的援助,他們極有可能淪為無殼蝸牛。他們都是租住政府提供的公共屋邨。不過,近年政府提供租用的公共屋邨單位,數量相對愈來愈少,不能滿足新增群體龐大的需求。現在申請入住公屋,等候的時間可以長達5至10年!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5.5年,輪候宗數約26萬,相信輪候時間難以回落。
有見及此,政府在最近推出過渡性房屋政策,目標是讓有需要市民,在未能上樓入住公屋之前,有比較便宜而又適合的臨時居所入住。
過渡性房屋是香港一種比較特殊的公共房屋,是現時政府選擇推出的其中一個改善居住環境的項目。這種房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合資格而在等候入住公屋的住戶或受其他如天災等原因受到影響的市民提供一個臨時住宿環境。
過渡性房屋計劃是以改建、建造組合屋等較快捷的手段,提供臨時居所,為久候公屋的基層戶紓困。
已宣布的過渡性房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階段為2017年起實行的「社會房屋分享計劃」,邀請私人業主提供現有物業單位,由非政府機構轉租予有需要家庭,數量只有約620個;第二階段來自私人或政府土地上新建項目(如組合屋),亦有由改建現有樓宇得來(如港鐵宿舍策誠軒),據政府宣布總共約960個單位;第三階段剛剛開始,由私人發展商或其他機構參與的項目,估計可提供近4500個單位。
另外,據了解,政府可能在多幅政府及私人閒置地上推行較大規模的臨時建屋項目,連同上述單位希望於未來3年提供約1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最近運房局局長陳帆指出,現時已建成入住、正在興建、達成協議並規劃中的過渡性房屋單位,有約6000個。
過渡性房屋的供應亦牽涉一些複雜問題,例如在發展條件上出現濫竽充數;有沒有犧牲保護環境的需要;又或者可能無視居住環境是否適合。因此,雖然中轉屋能解決燃眉之急,但卻不能掉以輕心,以免由改善環境變成更加差的情況。
從上面看到的數據,筆者感嘆,大部分在香港能夠成為業主的市民,背後都有一段辛酸和努力。而對有需要依靠公共房屋的26萬戶基層市民來說,什麼過渡性房屋,所能提供的數量,只是杯水車薪,要等待上樓改善生活環境,實在長路漫漫。
我們香港人每天面對不少問題,這半年多的持續暴亂及最近武漢肺炎的蔓延,雖然衝擊巨大,但估計短期都能解決;而房屋問題纏繞多年,似乎仍然沒有解決的跡象!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