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涵蓋位於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興建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以及在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期望能協助解決香港長遠土地短缺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指出,即將成立專責統籌辦事處,馬上研究交椅洲和喜靈洲分階段填海,首階段於2025年展開,預料可興建26萬至40萬個單位,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可供70萬至100萬人居住,並創造34萬個就業職位。預計「明日大嶼」將會成為繼中環和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明日大嶼」是一個龐大而令人鼓舞的計劃,我們是非常讚同的。最近很多個人及團體都有加以評論,但奇怪的是,大多數都是比較負面,甚至十分反對;其中尤以填海1700公頃,更是問題焦點所在。
我們認為,一項工程是否應該進行,有很多方面的考慮,其中幾個大前提是:工程是否必須、技術是否可行、財務成本是否可以負擔,以及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建議?
另外,如果工程項目並不是單一的耗損性花費,當中是可以產生回報的,那麼回報如何產生及回報的效率,亦要研究清楚。
回說填海1700公頃,我們嘗試歸納一下反對意見,並加以評論。
一、政府說填海是為了香港長遠發展的需要,是為了我們下一代所需要做的建設。反對意見提出,政府曾否詢問年青人想要什麼?如果年青一代想要的不是無止境、無底線、只求數字金錢不求其他價值的發展,而是可持續、公平、民主或其他理念的發展?
這個反對意見,初看好像很合理,並且站在道德制高點,要求持續、公平及民主,但認真想想,我們認為這種方式的反對,不但可以反對填海1700公頃,其實用來反對任何意見,都是可以的,這類型的反對意見,我們只可以歸納為另類意見,其實是沒有為應否填海1700公頃提出什麼的。
二、以環保為大綱,提出我們都希望可以保護我們的海港,保護大家的大自然等理由,義正詞嚴的反對在香港任何地方進行未經詳細討論、倉卒並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填海。
對環保議題、社會公義、集體回憶等價值作出支持,我們絕對讚同,但並無任何其他考慮,沒有數據的支持,就光是為反對而反對,這個是不可以接受的。在環保議題,我們有很多工作是可以做的,但我們不能忘記人類的活動,本身就是對環境的或大或小破壞,我們只能努力的協調,做好修復環境的工作,建立可持續性,而不是一刀切的反對、反對、反對。
亦有部分反對意見,提出一些以偏概全的環保理由,看似合理,但我們看到所表達的,是一份對政府的不信任,是一些不能推動香港作正面發展的意見。
三、有反對意見說制定香港的土地政策,首先要有人口政策,由於香港至今仍然沒有人口政策,一直只有人口估算,而且不甚準確。基於此原因,我們是絕對不應該制定一些有如「明日大嶼」這樣規模的發展計劃。
這又是一個有關邏輯思維的反對意見,沒有A,我們不能開始B?作為一個完全開放的國際大城市,制定嚴謹的人口政策是十分困難,2017年訪港遊客5800多萬人,非香港公民而又常住香港的,總數估計超過100萬人,再加上我們本身730多萬香港居民,我們面對的人口壓力是非常龐大的。未來我們還會更加融合於大灣區的發展,更加面向世界,就是沒有所謂人口政策,我們都知道人口增長是必然的,就是沒有A,我們都迫切需要這個「明日大嶼」計劃。
四、有反對意見認為應該先搞好土地分配問題,不然花費巨大,填海得來的土地,只會用作豪宅用途,讓富有人士得益,窮人是分配不到什麼好處。
這個反對意見我們看來,又是一個只能取悅群眾,但是其實是沒有實質的反對意見。政府承諾新開發土地公私營房屋比例,可以是70:30,任何新增的土地,絕對是可以讓我們基層更快得到公共資助的房屋。至於如何搞好現在其他土地的用途、產權及分配等工作,其實是可以同步進行,如果要首先搞好這些所謂土地分配的工作,才能有大型發展計劃,這是完全不合常理的。
五、有這麼樣的一些反對意見:特區政府和建制陣營一致為填海工程護航,可以推想此乃最高當局的指令,是國家的硬任務……香港庫房萬億的儲備,毋須借貸就可以承接中國公司的天價工程,這樣一大塊肥豬肉豈能放過……自然環境的破壞、內地工人大量輸入、官商勾結……也是香港人要承受的惡果,代價實在非常沉重。
我們認為這些意見不單矮化我們的祖國,亦矮化我們香港的發展,並且實在想得太多,骨子裏不單不信任香港政府,並且更不信任中央政府,以致對一切都懷着極之負面的指責態度,我們認為這些意見是沒有價值的。
六、有反對意見認為香港有足夠土地發展,例如棕地,應該先行處理。
首先我們想說,香港可以發展的土地是肯定極之缺乏的。政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18個選項,分為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填海選項屬於中長期的。有人認為發展棕地(短中期選項)較為環保,因土地已被破壞,改變用途發展物業,合情合理,亦沒有保育問題。但實際上要發展棕地,所遇到的困難會比一般人認知的多。棕地業權分散,要全部收回、整合,再組成一塊較大的地皮來規劃,牽涉工序十分煩瑣,且困難重重,另外很多棕地是私有產權,業主索賠叫價恐怕比填海費用更高;再者這些棕地本來已有經濟活動,如從事貨櫃場或擺放貨櫃車。如要收回,首先要有替代空間,去處理棕地上原有的經濟活動。
最後,我們想提出,增加土地的選項是毋須排他性,可以長短線齊做,即發展棕地的同時進行填海。
七、用我們一半財政儲備5000億元,作為填海1700公頃,反對意見認為我們政府是在建議一個超級大白象工程。並指如把通脹計算在內,需花近9500億元,再加上不停超支,不難想象花費將逾萬億元,並指如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公共財政開支傾斜於基建項目,一定同時會縮減民生項目開支。
不過,我們想指出,現在政府有過萬億元的財政儲備,是現値,而工程開支,是未來逐年分攤的未來值,這麼龐大的工程肯定會分為不同期數發展,整個發展具有財務彈性。初期可以集中發展必要的部分。
從大部分基層市民的考慮,我們最想見到的就是政府多興建一些公營房屋,讓我們有家所依,但如果沒有土地,又怎樣興建房屋,現在我們反對政府投資開拓土地,那麼是不是相當於我們反對政府投資興建公營房屋,讓我們居住,這又是什麼邏輯。
土地有價,臨海地皮價更高,人工島是四面環海,若屆時政府真的缺乏資金,大可把部分土地規劃為私人房屋或商業用地,然後出售土地。相信地價收益足夠蓋過開發土地的成本,還會為庫房帶來收益。
八、有香港環保團體擔心現時政府提出於東大嶼山填海,發展1700公頃的人工島,惟沒有充分評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憂。近年颱風愈來愈強,屆時東大嶼都會將首當其衝,呼籲政府發展時必須考慮氣候變化因素。擔心像最近關西機場情況,設計未有考慮周全,亦低估大自然威力的結果,認為將來香港若出現嚴重天災,對東大嶼都會或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
這個意見我們是支持的,任何建設工程,安全都必須是最優先的考慮,我們支持填海1700公頃計劃,但寄語政府,必須要做好一切環評及安全考慮。
看看我們在本意見書開始時提出的四個問題:工程是否必須、技術是否可行、財務成本是否可以負擔,以及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建議?
其實,香港因為山多平地少而使城市的發展大部分都靠近海岸線,因此香港一直以來都透過填海工程來造地,以解決土地供應的需要。根據資料顯示,香港截至2016年已經擁有大概7000公頃面積的填海土地,而這些填海所得的土地面積約佔香港已發展土地的25%,即香港總面積的6%。
這些填海土地上包括香港70%的商業活動和容納了全港人口的27%,其中不少新市鎮和香港國際機場也設置在填海土地上。透過填海,將可以創造出大量土地,以滿足現時香港對於大片土地的急切需求,並可以有效率地解決香港欠缺大量房屋單位的問題。
由於填海造地是創造新的土地,並不會影響現有土地的用途,加上並不需要回收私人用地和解決事後安置居民的問題;而且因填海而創造出來的新土地在建立新社區的規劃上會擁有比較大的彈性,對比現有土地重新發展,新土地更可以靈活規劃不同的用途,以應付現時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這說明了填海造地將會是一個影響比較少並有極大潛力的發展方案。
香港早在以前已經透過填海造地去建設發展新市鎮,像荃灣、屯門、大埔、沙田、將軍澳和東涌這六個新市鎮就是通過不同程度的填海工程才可以發展完成。當中沙田作為新市鎮發展,在以吐露港大面積填海造地後現時總發展面積已達到3590公頃,人口約有66萬人,是作為香港人口數量最多的地區,由此可見填海造地可以以新土地作住宅發展。
不單香港早已有填海造地的先例,鄰近香港的澳門和新加坡為了增加土地供應以作發展,也在積極發展填海計劃,例如新加坡的裕廊島、樟宜機場、東海灣、濱海灣金融中心等都是建設在填海造地的新土地上;其中,裕廊島現時已經擁有超過100間的石油和化學品公司在該區建立並發展,透過填海造地,新加坡增加了大約1.3萬多公頃的土地,而澳門就增加了約1900公頃的土地。
香港現在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較新加坡的700多平方公里大了約50%,但比對歷史上總填海面積,卻只有新加坡的一半,由此可見同樣是需要靠填海造地發展為國際城市,我們在這一方面實在遠遠落後。
縱觀上述,我們的結論是:工程是必須的、技術是可行的、財務成本是可以負擔的,以及沒有更好的替代建議。這個工程項目並不是單一的耗損性花費,當中是可以產生回報的,我們的回報不是說賣地的收入,而是我們未來幾十年以至一百年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