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 教保養身體腦部享幸福晚年之道

2024年5月17日 #陳鎮中醫生#

人老了身體各部分開始退化,大眾多以為老年多病痛、生活質素下降屬必然,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Ray)很反對這說法。他認為,只要懂得保養身體和腦部,便可擁有一個長壽又健康的幸福晚年。

陳鎮中離開聯合醫院時同事送的寫實公仔,背後是他創作的《十穀粥》。(受訪者圖片)

他感嘆,大部分人都活在當下,貪一刻過癮,不懂看長遠;要保持老年健康,愈早開始準備愈好。現今醫學研究不只集中對付病症,亦有不少科學家透過遺傳學等,找出更多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將身體年齡和實際年齡拉闊。陳鎮中根據這些研究寫成10句建議,題為《十穀粥》;讓人容易記憶,不只老人,年輕人也應該及早付諸行動,「愈早做愈好。」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認為,只要懂得保養身體和腦部,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健康而幸福的晚年。(吳楚勤攝)

陳鎮中從事內科中的老人科多年,起初選擇這一科,全因在醫院老人科實習時的經歷:病人多數躺在床上不太能言語,醫生只需要細心觀察,不似醫治小孩或年輕人那樣,每個都需要花時間解釋病症。

當年的他以為這一科比較輕鬆,遂以此為專修。「真正做下來,才發現老人家需聊天的份量比其他年紀的人還要多;除了老人家本身,還有身邊的家人,單是兩位老人家求診,診症室外已經坐滿人,除了家人還有工人,合共四五個,要做很多溝通。」而且老人家的病可能一環扣一環,要仔細研究,花的時間更多,很具挑戰性,「好玩一點,不會經常重複。」接觸多了老人,陳鎮中很佩服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他們值得有更好的老年,希望我能幫他們一把。」這些都構成動力,讓他一直做到現在。

健康年期增幅少
選擇內科的學生不少,專注於老人科的並不多,當年一級150人當中只有兩三個;陳醫生解釋:「每個人性格不同,老人科要很有耐性,而且每位病人情況複雜,並非一個問題加一個問題等於兩個問題,而是兩個問題造成廣泛影響,內科有專門看某種器官的醫生,老人科則需要看整個人體。」

陳鎮中指出,老人科很靠臨床經驗,實戰時往往發現書本知識無法應用。「例如老人家有糖尿,書本說壓低血糖就會恢復健康;但藥物用在壯年人身上沒問題,用在老人會讓他們腎臟變差,或容易降過龍令其頭暈,甚至因頭暈跌倒骨折,像火燒連環船,問題不斷蔓延。每名病人都是一次學習,要結合不同知識和判斷取得平衡,除了治病,更要找出方法,讓其持續保持整體健康。醫生做多些,病人出院後就不會那麼快因下一個問題回來求診。」

人老被病痛纏身並非必然,陳鎮中強調,人體的基因其實可以讓壽命維持到120歲,如今平均壽命比過往大為延長,只因衞生、營養等更好,「醫療技術進步其實影響不大。」壽命長了,健康的年期卻沒相應延長,他引述中大研究,本地女性在過去十多年壽命長了2.1年;而沒病痛的壽命只增加了0.1年。「不只以長壽為目標,增加健康的壽命才最重要。」

長命3年有辦法
陳醫生再引述另一份報告指,假設全世界的癌症都可治癒,人類壽命不過能維持多3年。「其實這3年壽命很容易用其他方法賺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去年發表一個研究,只要每個禮拜有3天每天行5000步,已可長命3年。」除保持身體健康外,心理健康同樣重要,「老人的自殺率是不同年齡層中最高。」

隨着年紀老去,認知能力受影響,陳醫生解釋,腦部退化可及早預防,因為它是身體裏可塑性最高的器官。「只要有足夠刺激或資源,它不會退化。退化只因我們很多事情做得不好;第一是硬件,腦裏面很多膽固醇和脂肪,亦有大量血管,跟身體其他結構不一樣;例如心臟主要以肌肉組成。腦部需要特別的營養,不早一點保護,會讓其結構變差。」

保持腦部健康,飲食務必要多留意。「並非完全不吃脂肪和膽固醇,而是吃一些好的;深海魚有Omega-3,進入腦部之後會變成腦細胞膜的結構。腦血管若想保持不閉塞,要靠抗氧化食物,如水果,特別是莓類。美國有探究顯示,持續超過20年、每星期吃一份藍莓、兩份士多啤梨,可抵消腦部因年紀問題轉差。」如果日常飲食缺少這些營養,可適量食用補充品。

第二是軟件問題,從出生開始,腦部已不停接收外界資訊,在腦細胞之間產生連結去處理,「連結愈多,腦的活躍動能就愈高,新連結出現會拆掉舊的;例如嬰兒習慣了喝奶,平時也自然做出吸啜動作,過了一段時間就消失,因為他已經開始吃硬東西,連結被新的取代。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產生很多新連結,從讀書到工作也沒停止;年紀大一點,接觸新鮮事愈來愈少,腦部可塑的地方也變小了。腦部好有趣,你不讓它做新的東西,舊的東西會拆散,營養不夠的話,拆散的速度會更快。」陳鎮中說。

十大建議寫成詩
因此,我們要不斷尋找新的腦部刺激。有些老人家退休初期積極找朋友,到處遊玩,腦功能還可維持,數年後慢慢靜下來,變成天天在家看電視。「像《家有囍事》的劇情,拿走了電視換了魚缸,老人家仍如常在看,睇電視多是被動接收資訊,對腦部完全沒刺激,慢慢連結鬆散,人的思考變慢,應對能力和記性都差了;過了某個界線,就出現一些認知障礙症狀。」

隨着人口老化,社會對老人醫療的重視多了,但主要集中於如何對抗個別疾病或飲食習慣。陳鎮中希望大眾別等到年老有病才關注身體,平時也要注意改善健康。為了喚起關注,他把保持健康的10個建議寫成詩句,題為《十穀粥》,每句都有研究證明其效用。

「例如管好嘴巴,不要貪過癮經常吃脆口的東西,不然有損腦和身體健康。」要定期做身體檢查,及早對症下藥;不少老人家怕驗出惡疾,寧願不做。陳鎮中觀察到有些病人特別焦慮,每逢有輕微病徵出現就想到最壞情況,因此醫生的溝通和安排非常重要。

在陳鎮中的座位後方,有一塊小巴牌,寫着「最幸福的時光是82歲」附「和以後」,他想說服老人家常擁抱希望,少些憂慮。「研究發現,人的幸福感會隨時日一直增加,多了閱歷,老人更能理解人生的意義,就算身體不舒服,也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慶幸仍能生存;最不開心的年齡反而是四十幾歲,上有高堂下有妻兒,要為生活奔波。」

成功的老年有兩個指標:健康而長壽,以及死得好。人生終有一死,陳鎮中肯定地說:「幫助老人過好最後一段日子,滿足感更大。」

他看過許多好死的例子,有位102歲老人家,疫情前經常外出唱卡拉OK,頭腦精靈,有朋友,亦有一群兒女陪伴,生活規律簡單。疫情不能外出,身體開始轉差,在一年內就患病過身,走得快,家人也接受病況,在其臨終開始無法吃東西時,不插喉延續生命,最後在家人陪伴下,於睡夢中過世。「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人生終結。」

為了老得慢和死得舒暢,從年輕時開始,陳鎮中已經維持極有規律的生活,亦相當注意飲食營養,平時盡量多走路,早上會做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省時又有益的運動。

他的太太同樣自律。「大家設定了一日裏面要做的事情,就很容易安排生活和工作平衡。」

陳鎮中不時接受邀請,分享各種病的症狀和預防方法。(受訪者圖片)

為了讓公眾關注老年健康,陳鎮中參與電視台節目拍攝。(受訪者圖片)

經常接受訪問的陳鎮中(左),面對鏡頭毫不緊張。(受訪者圖片)

陳鎮中(Ray)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興趣:看電影、健身、看書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