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01810)今起招股至6月28日(周四)中午截止,擬按每股17元至22元發售近21.8億股(當中有約14.34億股為新B類股份和約7.45億股舊股),5%作本港公開發售,並有15%超額配股權(全為B類股份),以定價中位數(19.5元)計算,集資淨額約275.61億元。預計股份於7月9日掛牌上市。
集資所得款項約30%用於研發及開發核心自家產品,包括: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人工智能音箱和智能路由器;約30%用於投資擴大及加強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約30%用於全球擴張,包括但不限於就各項業務職能聘請當地團隊及投資零售合作夥伴。
小米共引入7名基礎投資者,合共認購約5.48億美元(約42.74億港元),其中,國開行私募基金認購5.18億港元;順豐認購3000萬美元(約2.34億港元);中國移動、高通各認購1億美元(約7.8億港元);CICFH Entertainment認購1.92億美元(約14.98億港元);招商局集團及保利集團分別認購2800萬美元(約2.18億港元)及3200萬美元(約2.5億港元)。基石投資者禁售期半年。
優勢
小米為國內中低端手機市場的霸主,進入人口數量逼近中國的印度市場也頗為成功,根據招股書,集團首季在兩個市場的線上智能手機出貨量均為列第一,中低端手機業務堅實,亦有利發展物聯網和互聯網服務。
弱勢
集團一直以互聯網公司自居,目標是打造「生態鏈」。但事實上,其物聯網和互聯網服務生態仍屬相對初期,比如其MIUI論壇2010年8月設立到2018年3月活躍用戶才900萬,比起手機系統MIUI的1.9億個月活躍用戶不足半成。另外,小米產品「參考」形象深入民心,其研發能力始終有待證明,共手機系統MIUI是基於Andriod的開源軟件,早前中美貿易戰亦一度傳出禁止中國公司採用Andriod技術,內銷是可以有替代品,外銷則頓成困局。
機會
在「生態鏈」裡面,小米目前較有能力先搶佔智能家居市場,目前其產品布局已顯示出意圖,當然技術上距離已開始融入人工智能的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仍有很大差距,但定價策略和「參考」技能可霸佔中低端市場。
威脅
物聯網和互聯網服務「生態鏈」,始終避不過與世界級的阿里及騰訊(00700)交手,其「生態鏈」如何處理與支付寶及微信小程序等已入屋的智能生態的關係,極考驗管理層的戰略部署。另外,有別於一般智能設備生產商,小米手機業務特性是低毛利,招股書顯示紀錄期內75%手機售價是1299元人民幣或以下,去年硬件業務毛利率僅8.7%,董事長雷軍更承諾未來每年硬件淨利潤率不高於5%,未來增長要依靠物聯網和互聯網服務商業化。
小結
小米業務野心夠大,但缺乏核心技術支持,手機業務靠便宜取勝,至於物聯網和互聯網服務「生態鏈」發展上,欠一兩個明確突破口。另外小米估值貴,經過去年數隻表現失色的科技新股洗禮後,市場初步反應偏冷,而且小米市值大初期炒起難度也高。
更多新股IPO資訊及集資數據分析,請瀏覽〈港股360〉全新IPO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