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車位價格於過去10多年一直由於供不應求而不斷上升。於去年年中,市區何文田天鑄一個車位以超過650萬元成交,打破當時本港最貴住宅車位紀錄,成為城中熱話。時隔一年,紀錄又以近四成的價格差距再被打破。
打破紀錄的成交車位位於山頂聶歌信山道的一個住宅項目,以逾1000萬元成交。筆者翻查售樓書,發現項目合共提供19幢實用面積逾6000方呎的住宅洋房,以及48個實用面積逾4000方呎的分層單位,但平均計算每戶只獲分配約一至兩個住宅停車位。此等情形可歸結於主導本港車位供應的政策指標《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有關住宅發展的泊車設施標準,指明面積超過160方米的單位可按比例每6至9個單位設置9.5個泊車位,上述比例直接導致成交價再創新高。
對此,坊間包括筆者在內的多番評論,都提及到上述標準已不合時宜。從整體上說,本港車輛登記數字並未見有下跌趨勢。而受財富效應及資產價格上升影響,港人整體而言對車輛的負擔能力反而有所提升。上述提及的政策指標根據早年定下的數個包括住宅單位面積大小及與公共運輸系統的距離等標準,計算出項目內所需的泊車位數目,已無法切合納米單位盛行及鐵路上蓋項目豪宅化的新趨勢。多年來政策未能因應本地實際情形作出調節,令本港車位與車輛數目失衡情況一直未有改善。
雖然上述政策背後其中一個關鍵思維是不希望提高泊車位數量會刺激市民購買車輛的意欲,變相鼓勵減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及加劇路面擠塞情況,但觀乎現實情形,透過限制泊車位數目減慢車輛數量上升趨勢成效十分有限,更導致車位價格難以負擔,以及路面擠塞乃至空氣污染情況更加惡劣等增加社會成本的情況。
去年7月,運輸署向交通諮詢委員會簡介增加泊車位供應措施的進展,提及會適度有序增加泊車位供應並定期檢討上述有關標準,期望泊車位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在政策引導下可在不久將來得到明顯改善。
張聖典
普縉執行董事及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