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獲美國參眾兩院「閃批」,由於須待總統特朗普簽署才生效,迅即引起揣測法案會否成為貿易戰籌碼,令談判再掀新波瀾。與此同時,市傳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已邀請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及財長努欽到訪北京,冀在下周四(28日)感恩節前舉行新一輪面對面談判。
中美貿易談判忽雨忽晴,人民幣滙價強弱就如反映事件進展好壞的「探熱針」。自去年貿易戰開打以來,人民幣持續面臨貶值壓力,於今年8月更因談判無成果而終於「破7」,其後大部分時間都在「7算」之上運行。本周又出現不利消息,人民幣隨之貶值至近3星期低位。
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下跌有助中國出口貨品抵消加徵關稅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收入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特別是外資,卻會受「人仔」回落拖累,產生滙兌損失,屬利淡因素。
附【圖】所見,在MSCI環球指數當中,以51隻中國市場收入佔比最高股票編製的MSCI World with China exposure index(下簡稱「環球股票中國收入指數」),其按年變幅和離岸人民幣(CNH)按年變化息息相關。於2018年7月中美開始互相加徵關稅迄今,兩者亦步亦趨,人民幣走強時,該指數也普遍向好。
截至10月底,環球股票中國收入指數成分股有一半是美國企業,其中「三巨頭」為流動通訊產品晶片商高通(Qualcomm)、半導體公司博通(Broadcom)及模擬晶片(Analog IC)龍頭得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佔比分別介乎10.11%至13%,它們的收入皆有約五成來自中國市場,人民幣滙價強弱左右其盈利表現,並會影響股價。
10月初至今,CNH按年變幅維持在負1.2%至負3.4%之間,貶值勢頭略見喘定。然而,與此關係密切的環球股票中國收入指數的按年變幅卻反覆上揚,由16%至26%,兩者從同步轉向背馳,意味指數成分股明顯跑贏,相信是受到早前美股屢次破頂,估值獲秤高一線所帶動。
中美大國之間角力,無疑對環球經濟及企業盈利構成影響,而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卻只聞樓梯響,且響聲時近時遠。值得留意的是,自美國早前放風有意於11月中智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由兩國元首簽署,到峰會取消,習特會無期,中美一度似乎失去了達成協議的迫切性。不過,12月15日華府會否如期對餘下156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加徵關稅,成為最近的關鍵日子,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否簽署生效或成事態發展的另一催化劑。
人民幣滙價隨中美貿談消息波動,一旦雙方在協議細節上僵持,又或磋商有什麼差池,不排除「人仔」會再次顯著貶值,如果美股剛巧高處不勝寒出現調整,環球股票中國收入指數將受雙重打擊而下跌,使該指數變幅回復與人民幣滙價一致,屆時其成分股要面對較大沽壓。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