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00005)連環禍不單行,繼前天遭官媒《環球時報》重提5月時獲得的消息,該行可能被中國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後,昨天再被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引述美國財政部逾2500份機密文件,揭露該行在「守行為」期間的2013至2014年,允許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詐騙者進行轉賬,消息拖累「大笨象」股價日夜螺旋式插水逾半成,失守30元,倫敦時段低見29港元,距2009年世紀供股價28元僅「一蚊」之遙。
滙控股價滑至25年低位,不但長情小股東心碎,普羅打工仔也受累,事關滙控乃主要恒指成份股,多達259個強積金基金持有倉位。由於滙控身處中美惡鬥的夾縫中,沽壓恐怕短期內難以消退。
事件可追溯至2012年,滙控被指在2006至2009年協助墨西哥及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清洗總值8.81億美元黑錢,同年尾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承諾支付19.2億美元罰款,接受5年「延後起訴協議」(俗稱守行為)及改革內部合規制度,以及接受美方評估和監察。上述「可疑轉賬」正於「守行為」期間進行,滙控被指依規定向當局滙報後,仍為犯罪者轉賬款項至世界各地。滙控回覆傳媒查詢時,強調這些資訊已是歷史,發生在集團與美國司法部2017年完成協議之前,符合與美國當局協議下的所有職責。
滙控以往定位「環球金融,地方智慧」,中美風和日麗的歲月固然左右逢源,可是隨着兩國關係陷入低谷,忽然兩面不是人。就算「可疑轉賬」的前科一筆勾銷,涉及中美爭拗的「新賬」已足夠令該行頭痛,例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多番批評滙控一方面維持因剝奪港人自由而被制裁的人士之賬戶,另一方面卻關閉尋求民主自由港人的戶口,使滙控無法擺脫被華府列入「金融機構制裁名單」的陰霾。
與此同時,中方也對滙控頻頻發炮,《人民日報》狠批,華為孟晚舟之所以被美國控告,是因為「滙豐銀行參與構陷,惡意做局、拼湊材料、捏造罪證,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中國商務部上周六公布《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規定》)後,《環球時報》首席記者Qingqing Chen於Twitter重提5月時獲得的內幕,指滙控與聯邦快遞(FedEx)極可能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可謂蠟燭兩頭燒。
按《規定》,被列入清單的實體,可被施以一項或多項措施,包括「限制或禁止其在中國境內投資」和「其他必要的措施」等等。一旦滙控受中方制裁,在內地以至香港的營運勢必遭殃。
此外,世銀屬下國際金融公司(IFC)亞太區副總裁Alfonso Garcia Mora上周四表示,新冠疫潮重挫亞太區企業,破產數字將大增三成,現時不少企業在各地政府扶助政策下尚可延長還款,但銀行在6至12個月後可能發現不良貸款比率並非2%,而是20%。滙控今年上半年亞洲業務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佔比幅度高達170.7%,會否是該行另一個計時炸彈?
滙控高度依賴香港以至中國市場,業務離不開大中華,惟作為國際銀行不得不遵從美國的法律規定,面臨兩頭也不能得罪、兩頭也不討好的困局,加上潛在壞賬問題,滙控小股東擔驚受怕的日子恐怕很漫長。
滙控恰好也是香港這國際都會的寫照,面對中美拳來腳往,無辜躺着也中槍,香港人看見大笨象下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