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周三突然宣布把工商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提高一成,最多可借五成,業界對「減辣」齊聲叫好,甚至解讀為政府終於出手托市。今次真的是托市嗎?實情很可能是一場美麗的誤會,畢竟經濟環境欠佳,要托也未必托得起來,而且提高按揭成數隨時只是數字遊戲。還有,金管局放寬逆周期措施的時機,相對市況變化,可說極為滯後,只不過,遲到總好過無到。
事實上,工商物業市道早在2018年第三季已陸續見頂,去年受社會事件影響輾轉向下,至新冠肺炎疫潮爆發再被多踩一腳。按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編製的價格指數,截至今年6月,寫字樓價格急跌後有所反彈,而分層工廈和零售業樓宇在早前稍為喘定後已再度向下,由於疫情和經濟皆未有起色,工商物業前景不佳,金管局突然減辣,自然被視為一場及時雨,可紓緩市道的下行壓力,也有利業主加按套現周轉。
不過,說是托市未免言過其實,以為可協助業主加按解困,也可能是一廂情願。工商物業按揭成數調高了一成,理論上可多獲物業市值一成的貸款,但分層工廈、零售業樓宇和寫字樓的價格,已分別較高位下跌達11.5%、12.7%和20.4%,跌幅都大於,甚至拋離按揭成數調升的幅度。如按最新的物業市值計算貸款額,一來一回之後,恐怕無甚分別,對於一些在高位入市的「摸頂客」,看來幫助有限。
何況,市場人士普遍指出,受疫情打擊,更多食肆和零售店舖可能要倒閉,企業要縮減規模,都令非住宅物業的投資收益續減,增加按揭成數或許可吸新買家入市一博,有助業主把物業脫手,卻難以扶起樓價。
金管局解釋,是考慮到非住宅物業價格走勢、交投量、經濟基調和外圍環境等因素,確認已進入下行周期,因此放寬有關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金管局作為監管機構,行事必然偏向保守,不會貿然決定減辣。可是,正因為這種寧缺無濫的作風,所作的決定往往變成不夠及時。
不妨看看,分層工廈、零售業樓宇和寫字樓價格的峰值,分別出現於2019年6月、2018年11月和2018年10月,至今分別為14個月、21個月和22個月。另一方面,本港經濟在去年第三季已開始收縮,零售銷售市道就更加早便顯露頹勢。由此可見,當局似乎需要觀察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敢確認市道進入下行周期,這會否姍姍來遲?
雖說要來的總會來,但機械式地回應市場變化,很容易跟不上形勢,措施出台之日甚至有可能已到了另一個周期,調節效用被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