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財務及决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榮休教授雷鼎鳴等38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明日大嶼」願景,認為這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是上佳的投資。
學者指出,按發展局的初步估計,人工島填海的成本每方呎為1300至1500元。然而,若政府要收回新界的棕地或農地以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購價,每方呎達1350元,政府還需要為農作物和其他損失多付25%的補貼,即近1700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
考慮交通基建的成本方面,若在新界建設新市鎮,一定要興建新的交通走廊連接市區,但人工島位置適中,距離港島最短距離只有約4公里,從地理位置的表面證據出發,發展人工島交通基建的效益應該更高。
另一方面,「明日大嶼」兩階段合共1700公頃的填海,最多興建40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七三比,保守估計每個私人住宅土地收入約400萬,12萬個私人住宅的土地收入約4800億。以上兩個項目的賣地收入為8400億,還未計算第二階段喜靈洲填海的商業用地的賣地收入及島上可創34萬個職位計衍生的稅收及經濟收益,財政收入可觀。
學者又表示,明白近年不少工程出現大幅超支及管理不善的情況,市民對政府不信任其來有自。不過,經初步的成本效益分析,他們認為計及賣地收入、經濟收益及社會效益,「明日大嶼」願景明顯是上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