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公布,將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點燈、大埔端午遊夜龍、盂蘭勝會、廣彩製作技藝,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錄上的項目增至24項。另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將增補34個項目,經整合後,清單上的項目增至507個。
「非遺清單」的增補項目,包括圍頭歌、西貢蠔涌車公誕、天地父母誕/天公誕/天公玉皇大帝誕/玉皇寶誕、八鄉蓮花地村點燈、觀音開庫、珠算技術、坐月薑醋、甘和茶/盒仔茶、浸籠捕魚法、炒米餅製作技藝、潮州工夫茶藝、毛筆製作技藝、霓虹光管製作及造型技藝、傳統碑石雕刻技藝及潮州食品製作技藝等。
增補的4個「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均已被列入「非遺清單」之中。其中3項為「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點燈是宗族的重要傳統,在農曆正月期間進行,以告知祖先、神祇及族中成員有男丁出生,也代表男丁在宗族中新成員的身份被正式確認,體現香港宗族群體和鄉村的傳統文化。
大埔端午遊夜龍有維繫社區的功能。端午節期間,香港許多地區會舉辦龍舟競渡。傳統捕魚區如大澳、大埔及長洲,都有龍舟水上巡遊活動;大埔元洲仔石氏宗親及鍾氏穎川堂成員於每年端午節期間(農曆五月初四日晚上及初五日凌晨),分別安排龍舟在大埔三門仔對開海面舉辦遊夜龍活動,以祈求神恩庇佑和水陸平安。
盂蘭勝會是香港多區及族群的重要節慶活動,由宗教團體、社區組織主辦的法會聘請佛、道儀式專家進行科儀,以祭祀祖先、向無祀孤魂分衣施食、酬謝神明庇佑。全港多區不同族群都有舉辦盂蘭勝會的習俗,主要分為「潮州傳統」、「海陸豐/鶴佬傳統」、「水上人傳統」和「本地傳統」。除了以宗教儀式祈福、潔淨社區,同時亦發揮着聯繫社群的社會功能。
廣彩製作技藝屬於「傳統手工藝」類別。「廣彩」是「廣州彩繪瓷器」的簡稱,屬釉上彩,即是在已上釉的素白瓷胎加上彩繪,再進行低溫燒製。技藝可追溯至清初,至1920年代自廣州傳至香港。除保留了傳統的手繪技術和吉祥圖案風格外,亦採用了印花和貼花技術,加入不少本地彩繪技法和特色圖案,創造出中西合璧的風格,令香港製造的廣彩亦有「港彩」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