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5年2月13日

安全高效可持續 《財政預算案》中的建造業藍圖

建造業每年需要2500億元的工程量,其中900億元為新建工務工程項目。我們相信建造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不應低於4%,政府必須保持有序持續的公營工程量,達致供求平衡,才可讓行業持續發展、保持競爭力、維持40多萬勞動人口及其家庭生計、挽留建造業人才,以至香港整體經濟發展,避免重蹈九七金融風暴後建造業迷失10年的慘痛經歷。

商會自2018年起,每年均就《財政預算案》及《施政報告》提出具體建議,遺憾的是,政府並未充分考慮業界的真正需要及積極採納商會意見,導致行內許多極待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

高昂建築成本急需解決

高昂建築成本一直是行業發展的一大阻礙,只有從根本簡化整個審批程式,提高效率,才能將之有效降低。商會強烈呼籲政府加速落實《政府精簡發展管制工作計劃2025》中所有可行措施,大刀闊斧地簡化建築項目審批流程。目前,繁瑣的審批程式涉及多個部門層層把關,不僅耗時,更直接推高成本。當局應當果斷改革沿用多年的制度和法規,完善規劃機制,大力壓縮流程,加強跨部門協調;例如提前部署不同程式同步推進,避免因程式拖沓導致成本攀升。

各部門在處理私人發展項目申請時,應精簡行政指引,加強與申請者的溝通交流。不單要主動跟進申請進程,更要及時回應承建商和發展商的疑問,亦應定期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向負責入則的人士詳細解說要求,避免因人為疏忽而耽誤進度,以降低時間和社會成本。當局應積極研究推進建築審批流程的全面電子化,提升透明度,方便申請者隨時跟進。只有這樣,建造業才能推動香港經濟重拾優勢,避免因成本高昂兼效率低下拖累整體發展步伐。

投標制度需優化平衡

投標制度的公平性直接關係到建造業的生態平衡和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政府工務工程投標制度存有「傾向性」問題多年,已對行業造成不良影響。以房委會建築招標為例,於2014年至2024年期間,超過一半的新工程被5間大型承建商所囊括,可是新工程註冊承建商一共有41間。近年,不少大型工程常採用Design and Build合約方式,惟其高昂的前期設計成本和巨大風險,讓中小型承建商望而卻步。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格局,壓抑中小型承建商的生存空間,更推高建築成本,削弱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因此,在總體規劃及工程設計不變下,建議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包括將工程合約適當拆分、進一步鼓勵大企與中小企聯合投標,並在評分中給予優勢、調整招標門檻及平衡評分標準,才能讓各類規模的承建商均等參與,避免單一化,扭曲經濟理論原則,既未能有效運用建造業的整體產能以提速、提效、提量,更有機會增加安全風險及減低建屋量,不利行業持續發展不利自由市場發展。 

宜積極改善勞動力短缺

據商會於去年11月21日進行的最新一輪「建造業勞工需求調查」數據顯示,比對建造業議會紀錄全部工友出勤人數後,商會推算當日全港工地欠缺7769人。

輸入勞工計劃對解決建造業勞動力不足問題、提高生產力和降低建築成本具重大意義,商會強烈呼籲政府不要斷然停止計劃,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改善和調整,以便更適切滿足行業需求,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此外,政府還應精準預測建造業人力需求,配合相應的勞工政策及培訓計劃,維持高生產力,促進行業持續和高質發展。

多管齊下破解現金流短缺困境

香港經濟現時面臨嚴峻挑戰,而業界面對私營工程量萎縮、大型建築商倒閉、銀行信貸收緊、顧問公司中期糧款批核嚴苛、物料供應商付款方式轉變、分包商和工人催款頻繁、欠薪事件頻發等,建造業資金鏈命懸一線。商會強烈呼籲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加速推出大量工程項目及其他經濟刺激方案。增加工程量不僅能直接提升市場需求,還有助重振金融界對建造業的信心。當銀行對行業前景樂觀時,便更有可能放鬆或降低貸款條件,從而改善行業整體現金流。

除上述重點建議,商會還提出加大誘因增加高效建築技術的廣泛應用、果敢開發土地增加公屋供應、合理規劃建築用地以減省建築成本等。展望未來,若政府能充分採納商會基於對行業深度理解、精準針對痛點的建議,必能推動建造業升級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工程質量;承建商也將在更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中,充分發揮專業能力,運用建造業的整體產能以提速、提效、提量,有效降低安全風險,攜手合作以實際行動支持建造業發展,從而帶動香港整體經濟持續繁榮。

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