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致力於發展高效、便捷、環保的公共運輸系統。面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迅速發展,香港的智慧綠色運輸規劃需要與時俱進,才能真正滿足未來城市的交通需求。自2015年起,運輸署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應用,但進展相對緩慢。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在東九龍、啟德及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試點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提供輕便、綠色的短途接駁服務。
2023年,運輸及物流局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中提及此計劃,並參考內地「雲巴」、「智軌」及「巴士快速公交系統」(BRT)等方案的可行性。「雲巴」和「智軌」是採用電力驅動、自動駕駛技術的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雲巴」是有軌列車,而「智軌」則是無實體軌道列車,僅依靠感應地上的虛線行走。BRT系統通常設有專用車道,確保可高速行駛,避開交通堵塞。然而,若路線規劃不當,可能加劇交通擁堵。以曼谷為例,其BRT系統因佔用路面導致擁堵加劇,最終停止營運。隨着啟德發展區的樓宇逐步落成及體育園的試運,當區交通需求增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落實迫在眉睫。
全天候運作 減泊位需求
另外,個人點對點交通服務的改革也勢在必行。自2014年Uber進入香港市場以來,網約車平台的合法化問題備受爭議。儘管政府引入的士車隊制度,試圖提升的士行業整體服務水平,但在自動駕駛時代來臨之際,香港的智慧綠色運輸步伐明顯落後於其他地區。自動駕駛技術分為5個等級。第1和2級屬於駕駛輔助,提供多重輔助功能,例如泊位及盲區視覺,但需要人去駕駛軚盤。第3級是有條件自動化,車輛能在一般情況下自動駕駛,但司機仍然坐在駕駛座,在系統要求時隨時接管。第4級代表高度自動化,車輛在大多數情況下自行駕駛,僅在極端情況下需要司機介入。第5級即全自動化,在所有情況下自主行駛。Cybertruck近期在美國發生爆炸事故,引發公眾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擔憂;事實上第5級別的人工智能,預測路面上潛在危險的準確度高達95%,安全性比人類駕駛高出10倍。目前自動駕駛技術有待完善,仍未能做到點對點接送乘客,只能在特定地點上下車。在多個城市試行的自動駕駛汽車已達到第4級,乘客不用坐在駕駛座,卻仍然有駕駛軚盤。行駛時在未能自動作決定時,需要人手干預。預計實現第5級將是未來5至10年之內的事。
在美國,網約車平台已合法化,全自動駕駛汽車已在多個城市提供服務。在中國內地,自動駕駛出租車「蘿蔔快跑」已在武漢等城市展開試點營運,並希望在香港、新加坡和中東進行測試。Tesla於2024年10月發布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預計於2026年投入生產並在美國測試。最新型號無人駕駛車輛沒有司機位置和方向盤,採用無人監督的全自動駕駛系統。可容納20人的無人駕駛客貨車亦將推出市場,為智慧綠色運輸系統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在制定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等大型發展項目時,應當將自動駕駛納入設計規劃範疇。當然,自動駕駛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如何應對全球法規、釐清乘客及道路使用者的安全等問題。當自動駕駛車輛的價格與普通私家車相近,且減去司機的營運成本,將成為極具競爭力的綠色運輸選項。採用無線充電技術,預計每英里行駛成本僅需約1.5元。自動駕駛汽車可24/7全天候運作,使用效率將比傳統汽車提高5到10倍,大幅減少非繁忙時段的停車位需求。
北都規劃應採用新思維
新界北新市鎮作為北部都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最快需要20至30年才能完成。在道路設計、停車位比例、充電設施布局及電網負荷等方面,都需要以全新思維模式設計,提前預留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空間及彈性規劃。例如,重新制定停車場比例。當全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價格比傳統汽車更具競爭力,私人擁有私家車的比例會否降低?興建地下停車場及大型運輸系統的建築費昂貴,當自動駕駛汽車無間斷地為乘客提供專屬駕駛體驗時,依賴傳統大型運輸的人口會否改變?當電動車對區域性電力需求大幅增長,如何實現碳中和會是另一項挑戰。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將對未來帶來巨大衝擊,自動駕駛無疑是大勢所趨。在發展綠色運輸系統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放眼世界,將自動駕駛的影響納入城市基建規劃的考量之中,才能構建真正智慧、高效、可持續的城市交通體系。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