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2日

【信報月刊】恒大高負債、高槓桿抄香港 ——「快周轉」青出於藍 教識徒弟無師傅

過去20年,中國誕生多間房地產巨無霸。目前身陷財困的恒大地產,僅用15年時間,總資產規模就由不足百億元(人民幣.下同),膨脹至超過兩萬億元。通過「高槓桿、高借貸」來野蠻成長的模式,並非恒大獨創,萬達、海航等都是「空手道」高手,值得一提的是最初都沿襲自香港,只是青出於藍。--本刊記者李潤茵

香港與內房淵源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進一步告訴本刊,中國房地產一開始就以香港為學習對象。香港地產商1978年已經北上,港資住宅項目廣州大沙頭「東湖新村」,便建於1979年。

陳欣表示,同樣是「高槓桿、高負債」,香港地產商習慣「囤地模式」,屬於「慢周轉」,好處在於風險可控,惟規模很難做大;內房則奉行「快周轉」,部分還能兼顧穩健,例如萬科及碧桂園,取決於資產質量及盈利能力。

「無論資金成本,抑或人才,香港的發展商,早期都有明顯優勢,正因守住原來模式,沒抓住機會適應內地,所以錯過黃金時期,最終內房後來居上!」

香港發展商集中北上,可追溯至1990年前後,實際與內房起步相約;所以發展頭十年,後者汲取許多前者經驗,包括會所、代理制及物業管理模式;只是香港發展商與內房黃金「大時代」,還是失諸交臂——1998年,福利分房年代正式結束,開啟住宅商品化。

直至2018年為止,足足20年間,房地產成為拉動內需的「火車頭」,大批中國房企因而身價暴漲,很多都是沿襲香港「賣樓花」模式,內地稱為「期房」作預售,並向銀行借貸買地,短時間內開盤,收回數倍資金後,再投錢買地,周而復始。

既然「麵包」貨如輪轉,「麵粉」自然有相應制度,經常性土地「招拍掛制度」(招標、拍賣或掛牌),也是參照香港土地拍賣規則而定;此前,中國的土地使用,均屬無償,要土地就要打報告。

誰是幕後軍師?答案是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八九十年代,朱鎔基主政上海,梁氏以香港仲量行董事身份,曾經兩度會見對方,解釋香港如何制定地價、籌集資金等;到1988年,土地批租率先在上海試點,至2003年全面推行。

所謂「教識徒弟沒師傅」,自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香港發展商在內地落後形勢。為什麼會跑輸?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曾經分析兩地差別,正是在於「香港開發商拿地時看重利潤,普遍高達30%至40%;相反,內地開發商為拿地,可降低利潤預期」。

港資不忍「燒錢」,內房則不計成本。恒大就經常「打折」促銷,試過用成本價,全國18個樓盤75折開售,打着「國慶優惠」旗號,不惜犧牲盈利來造勢,所以當年即使打進廣州十強,賬面實際並沒盈利。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