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來的中國歷史充滿辛酸苦難的記憶,許多標誌性事件都在60年循環一次的辛丑年出現。
1961年,在天災人禍下,中國發生3年大饑荒,近4000萬人死亡,比世界上任何重大戰役都慘烈;120年前的1901年,清廷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再拉遠些,180年前清朝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來到2021年,中國綜合國力已躋身強國之林,不再是遭人看輕的「東亞病夫」,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威脅論。在全世界遭受疫情打擊下,中國以鐵腕手段控制了疫情,再憑着完整的產業鏈,經濟得以迅速反彈,在全世界一枝獨秀。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特朗普支持者1月6日史無前例蹂躪民主聖地國會山莊,許多人都哀嘆美國民主政治已死,轉而讚嘆中國威權模式。
未來世界舞台將不再由西方國家唱獨角戲,有種種跡象顯示世界的重心將東移,作為區內大國的中國無疑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歷經兩個世紀的屈辱,部分國人開始沾沾自喜中國最終成為了贏家。
但這是否就意味着,西方將一蹶不振,中國將一帆風順呢?自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以至最近數十年的資訊科技革命,西方文明經歷過不斷試錯、自我修正,仍屹立不倒。其實,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自身也有很多深層次矛盾,未來需要以一個更加開放的心態來應對各種挑戰。今期封面故事〈中國式反壟斷〉指出,當科網巨企打造的平台進行破壞性創新時,許多小商戶、小菜販失去飯碗,監管當局面臨兩難,應採取什麼態度呢?學者陳志武有精采分析。
以前中國面對的是遭列強瓜分的危機,現時面對的是「四面楚歌」的國際環境。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崛起疑慮恐懼,民眾對於中國的負評急劇上升。當西方國家債台高築、民眾在曠日持久的疫情中深受煎熬,很容易尋找替罪羔羊發洩不滿。中國的姿態如何才能不卑不亢呢?
香港的命運已與中國內地緊密聯繫一起,長期觀察香港的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接受本刊訪問時就指出,香港舊有的經濟模式已走到盡頭了,世界已劇變,港府不能再抱持積極不干預的心態,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其中醫療、教育就大有可為。他強調香港的優勢是國際化,而非單純融入內地就能解決問題。
玄學是中國傳統的智慧,多位名家預測辛丑年的運勢時,不約而同指出今年將是變動的一年。伍懷璞從「五運六氣」、「土冥合相」等因素推斷,2021年是新開端,而非2020災難的終結,2021年是世界百年格局大變之年,很多東西將重新洗牌。
香港歷經社會事件、疫情衝擊後,面對的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應波譎雲詭的新常態,我們需要足夠的定力,才能亂中求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