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31日

【信報月刊】余若薇:政府帶頭衝擊法治

回歸以來,法律界發起的黑衣靜默抗議,次數相信連余若薇都數不清。去年初的《逃犯條例》修訂都不例外,業界早在政府提出初期,已經很警惕這堵法律「防火牆」隨時被撤走。昔日有人用「溫水煮蛙」形容香港處境,但經歷逾半年社會動盪,所積累的法律爭議已讓香港人變成「驚弓之鳥」──余若薇執業40年,Facebook近數月來應接不暇,每天都收到大量市民訊息,寄望用法律尋求公義。
—本刊記者李潤茵

「有律師問我,法治究竟有無受損?」過往談到「法治已死」,法律界往往感到冒犯;但時移世易,律政群英都不得不面對現實,余若薇慨嘆,該同業認同「法治有損」,理由是「當大部分人都感到『有損』,法治已經受損」。談法治不能脫離群眾,有否受損是觀感問題。她說:「法治有句名言Not only must Justice be done,it must also be seen to be done(正義不僅要伸張,還須彰顯於人前)。」意思就是普羅大眾要感受到,法律及法庭能夠保障自己。

「法治」被視為香港基石,但背後概念其實很抽象。我們經常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賦予人們基本權利,而要建立法治社會,余若薇指出,除法例不可嚴苛外,最重要是政府尊重法律,執法要公平公正──遺憾地,自從衝突爆發後,執法部門愈來愈備受質疑──截至12月16日,警方拘捕人數高達六千,而檢控率僅為17%,更諷刺是被捕人士規模,竟然高於全港在囚人數。

余若薇批評「濫捕」製造不公義。她指出,許多普通市民被捕後,最終都因證據不足,沒被起訴已無罪釋放;然而拘捕會留紀錄,還柙期間更構成巨大不便,例如會被沒收護照,「有人想出國讀書的話,人生規劃已經被打亂」。法律怎樣保障這批無辜市民?無奈地,余若薇指出即使是法官,其實都愛莫能助,因為他們只負責判案,「法官都是很被動的」。

這段時間,余若薇亦收到很多市民訴求,希望她能夠作出控告。但作為資深大律師,她要向公眾解釋清楚,律師只能代表當事人,而要當事人挺身而出愈趨艱難。早前有18歲少女擬控告警方輪姦,其後警方在未獲她同意下,向法庭申請搜查令索取她的醫療報告及診所CCTV。「先不說官司是否勝算,事主承受的壓力非外人能明,隨時遭抹黑外,甚至安全都受威脅。」少女前車可鑑,恐怕會觸發寒蟬效應,「很多人再不敢站出來!」

原文請閱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