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狗作寵物的人愈來愈多了,這從街道上遛狗的人多了、狗公園也多了可以看出來。我家附近的一個跡象是寵物診所多了,再加注意會發現犬隻訓練已成為重要生意。現代人飼養犬隻以撫慰心靈,而從對狗隻的馴養可以得到不少與人際相處方法的啟發。--資深傳媒人蕭雪樺
人與動物溝通不易,對動物的訓練都不離一招:它做對了,給它切實的讚揚和獎勵,如撫摸、擁抱、食物。喜歡讚賞和肯定,人獸無別,如今,一個虛擬的like也可以讓人開心不已。小朋友因某方面成績得到鼓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例子數不勝數。這發展出肯定式、鼓勵式教育,推動老師和家長不要吝嗇稱讚,務求讓子女和學生加強自信。
西方文化一貫宣揚個人主義,較放任年輕人追求個人目標,肯定式、鼓勵式教學使師長更熱中於稱讚,惟恐錯過褒揚的機會,課堂學習如是,藝術學習、體育競賽上更如是。同時,要努力避免批評,以免打擊年輕人的自尊、自信。
莫輕易誇獎學生「聰明」
凡事都有個度,讚譽亦一樣。美國有這樣的調研:一批五年級學生接受數學測驗,難度中等;有人成績好得到稱讚,「你做得真好,真聰明(You did really well. You're so clever.)」;有人以勤力受讚揚,「你做得很好,一定很用功了(You did really well. You must have tried really hard.)」。學生接着再做一個較難的測驗。結果,曾被誇獎「真聰明」的學生傾向保守,多選答學過的題目,擔心做錯。而獲誇讚「用功」的,較敢於作新嘗試;做錯了,只覺得不夠用功,而不是能力不足。多予誇獎的本意是加強青少年的自信,這可能低估了青少年的認知能力。他們自知有多少斤兩之下,老師的稱讚可能反顯得對他們的期望很低,從而形成打擊。
2001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母親是教師,她對一位心理學家說:「小孩做到他應該能做的事,我不會誇讚;他們做到真的難做的事,譬如願意與人分享玩具,很有耐性,我才誇獎他們。」
網上有「貓頭鷹老師」(The Owl Teacher)分享經驗說,不再讚揚學生了,不是說讚揚不好,而是要恰如其分,鼓勵比濫加讚揚好。她說到,從八十年代初,學界興起「(學生)自尊運動」,對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備至,即使學生答錯了也不算錯(there were no'wrong' answers),能參與(肯返學)就值得讚揚。
原文請閱1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