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4月2日

【信報月刊】單偉建:馬雲「計劃經濟論」無稽

私人股權基金太盟投資集團舵手單偉建,縱橫商場數十載,作風向來低調,近期出版回憶錄《走出戈壁:我的中國和美國故事》(Out of the Gobi),首次披露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前半生,獲前聯儲局主席耶倫背書。時值中美衝突,新著長踞亞馬遜暢銷書榜;在官方淡化「十年浩劫」、國家資本主義抬頭的今天,這位文革過來人強調以史為鑑,市場化才是國家出路。--本刊記者李潤茵

在金融圈內,單偉建有「野蠻人」的稱號。皆因他每次出手,總是無寶不落,無論對手是滙豐,抑或是深圳市政府,他都不留情面。九十年代,他以「雙贏方案」取悅南韓政府,用低價撼贏滙豐,拿下第一銀行股權,五年後轉讓渣打,回報足足五倍;千禧年代,收購國有銀行,撞上沙士爆發,他單刀赴會,與官方斡旋,破天荒入主深圳發展銀行(深發展),五年後售予平保,賬面勁賺136.3億元。

每宗「大刁」回報動輒數十億,因為他懂得看時機,與時並進。回想當年在戈壁當苦力,年收入僅得10美元,那時他是位「知青」,文革期間流放內蒙。文革後成為首批外派留學生,曾在舊金山大學攻讀MBA、加州柏克萊分校讀經濟,耶倫是其博士論文導師;最後成為「長春藤教授」,曾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

「不知道國家歷史,很難了解國家現狀。」自問個人力量有限,記錄歷史是要警惕後世,單偉建說:「為什麼後來出現『改革開放』,就是汲取了計劃經濟的教訓。」

在戈壁的歲月,單偉建見識過官僚思維的禍害,當年為怕人閒生事,放着機器不用,也要逼人勞動,曾派他掘馬鈴薯,但沙漠溫差大,日間掘好沒收藏,晚間薯仔就凍壞,不過領導只顧「盲掘地」,不理大批收成凍壞;領導還訂下「經濟計劃」,偏執相信「人定勝天」,荒土都可種田,結果9000斤種子,只換來900斤收成,即使單偉建當年不懂經濟,心底也知道這是沒效率的行為。

「當年所有經濟活動,無一不受政府控制,無論養豬、養雞,稍有自留都是『資本主義尾巴』,導致經濟陷崩潰邊緣,整個體制束縛了增長。」他接着說:「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能快速增長,毫無疑問是因為『改革開放』,將國有經濟,變成市場經濟,後者特點在於,民營企業的產生、壯大和增長,使其在GDP比例,超過國有經濟。」

所以當馬雲揚言,有大數據就可搞「計劃經濟」了,單偉建直言「無稽」。「沒有市場哪有數據?沒有數據還談何計劃呢?」他以文革時期為例,襯衫只有「的確涼」,再沒有其他選擇,當消費者沒有選擇時,變相無法提供訊息,他說:「所謂數據就是市場訊息,當完全沒有市場,就成無米之炊了!」

原文請閱4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