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保險業16年的黃俊傑直言:「香港保險不上大陸,條路好難行!」不過,這些「中國機會」對於港漂而言輕而易舉,對於「港青」則充滿汗水。--本刊記者黃愛琴
土生土長的他10年前簽到第一張內地保單,來自北京。最近五年,大灣區發展急速,他走入深圳和東莞找尋客戶。雖然行走內地多年,但他仍有很多地方未適應,文化差距始終是最大障礙。
「表面差異就是大家生活習慣不同,例如他們搭車會剪指甲、廁所的衞生程度差些、吃飯時吸煙。深層次一些,就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例如內地什麼都要快,只求達到目的,有錢就可以走後門。」
這位進取的80後當年為了開拓內地市場,學了幾年普通話,但實戰仍然『撞板』。「一開口就得罪人,例如吃飯時把服務員喚作侍應和小姐,不知道坐的士叫『打的』,不知道什麼叫『靠譜』。」
內地待客過分熱情
現在他駕馭了語言,卻仍然未習慣「關係文化」。「內地人喜歡邀請你住到他們家中作客,但是我不太能接受,始終覺得不自在。我們受西方教育,視人為獨立個體,旅行就會住酒店。」
按照香港法規,保險業人員不能在內地簽保單。他在內地見客,不會拿出建議書,大家只談私事。「香港人約你出來就是談計劃,內地人要吃個飯、飲杯茶先。」
每年中秋節前兩日,他為了維持關係,會拿10多盒月餅到深圳,寄給在不同內地城市的客人。「好辛苦㗎,好似走水貨咁!」
不安全源於不認同
另一個不適應,是覺得人生不安全。「網絡被監控,看不到Facebook,不是不方便,而是不安全。在內地開投資戶口,要拿着本護照自拍,你不知道它用來做什麼。不習慣囉,當年23條已經搞到風風雨雨,香港人很敏感。」他笑說種種不適應,證明自己「個底」仍然是香港人。
原文請閱9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