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7日

【信報月刊】吳家瑋:中國產學研「走樣」

正當內地大談如何應對美國挑起的科技貿易戰,香港科技教父吳家瑋卻釜底抽薪,建議中國從教育和文化入手,打好科技發展的地基。在內地急起直追的過程中,香港可發揮教育優勢,助內地培訓科技人才。--本刊記者 黃愛琴

吳家瑋生於上海,成長於香港,17歲到美國留學,成為傑出物理學家,1983年出任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是首位在美國主要大學擔任校長的華人。50歲後,他受香港回歸感召,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自此為香港和中國科技發展出謀獻策。

吳家瑋在美國矽谷生活多年,認為「矽谷與史丹福」的產學研模式,是美國科技發展的動力。此模式是,大學主力做基礎研究,企業則負責高風險、高成本的應用研究,把離地理論變成產品。「但要注意,不是教授自己去創業,也不是由學校去辦公司,而是教授take leave帶研究生創業,創業之後就會捐好多錢給大學。」此過程當中,大學和企業要有非常緊密的溝通。「我在San Diego加州大學物理系裹,經常看到不同公司的人去實驗室溜達。做什麼?看看你有什麼最新的研究。如果他有興趣,就會邀請你當公司的顧問。」

中國內地最近也開始講校企合作,但卻荒腔走板。吳家瑋在內地一間大型電腦公司做了13年非執行董事,發現大學和企業之間沒有太多往來。後來,那家公司的股價由最高峰的12元,跌到最近的不足4元。吳家瑋恨鐵不成鋼般道:「不要提它了!」

無溝通固然不行,但是學校直接介入企業也是死症。「北大當年創辦了方正集團,這不是外國的做法。這樣做,教授經常想着出去創業,教學和基礎研究就會分心。做了經理,就日日想着怎樣減低成本,怎樣使產品賺錢。」

歸根究柢,問題出在中國貧富嚴重不均。與美國教授相比,中國教授人工偏低,而且愈出名的大學愈剝削,有人想發達是人之常情。

「死讀書」無用

中國欲傾舉國之力發展科技, 但吳家瑋覺得不應跟車太貼。科技要創新,先要有好的文化氛圍和基礎教育。「全世界的科技城市都是文化城市,矽谷在三藩市灣區,128公路在波士頓灣區,倫敦、巴黎都是。……不能把人文和科技完全分開,knowledge by association,聯想好重要。我研究物理時,靈感常從歷史和經濟得來。」

無奈政府不明白這個道理。這頭說要大力推動科創,那頭就在大學削了天文、數學、物理等學系,純人文學科更是長期不受重視。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