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寒潮,總會傳來大批養魚凍死、漁民損失慘重的新聞,但此情此景,在李錫達的漁場不會出現。幾年前,這名退休大叔靈機一觸,用貨櫃輔以新科技養魚,如今更得到很多發明家夢寐以求的美國專利。在他的垂直貨櫃魚場,一切可控,養魚風險大減。其實,只要多動腦筋,漁業可以不再是一盤「睇天做人」的生意。--本刊記者許創彥
訪問當日,一踏進他在錦田的貨櫃漁場,記者過去十多年對「創新」的理解馬上被顛覆了。這裏沒有矽谷的環境,漁場外面是山墳、一堆廢置的校巴;這裏沒幾千名朝氣勃勃的員工,只有零落幾個中年夥計,和一條百無聊賴的狗;這裏沒炫目的「高科技」,只有十多個綠色舊貨櫃。
失望吧?李錫達似乎也猜想到記者會有點失落,特意說:「覺得很平淡吧?記住,這裏所有東西都不高科技,但合起來,就是一種高科技。」他隨即指指貨櫃群,帶出第一個突破位:以往養6000條魚隨時需要一個小魚塘,現在一個標準20呎貨櫃辦妥。
香港平地少,而且有地都拿來起樓,養魚一直被視為佔地多、收益少的產業。不過做貨櫃漁場,將貨櫃疊高,土地效益將飆升。就以MoVertical Farm這個僅得七人足球場般大的漁場,日後若放滿貨櫃,疊四層,「估計能養100萬條魚,土地productivity增加140倍,隨時更多,視乎高度」。
一來佔地少,二來政府收地也不再是問題,要收,便用貨櫃車搬走。再者,由於魚不再一定要在魚塘、漁排養,轉到貨櫃,「以後的漁場可搬進社區,減少運輸費,減少碳足跡,環保得多。」
一切可控 風險大減
「貨櫃還帶來一個優勢:一切under-control。」李錫達說,世界污染嚴重,氣候丕變,天空不降甘霖,降重金屬、化學物,容易滋生細菌,一旦魚染病,漁民大半年心血全付諸東流;現在搬到貨櫃,「自水打上來的第一刻就可以做pre-treatment,確保水沒病毒,確保水裏最污糟的只是魚屎罷了!」
水流進貨櫃後,水溫、酸鹼度、水流皆可調節,好讓貨櫃裏的魚妥貼生長。每個貨櫃底還裝了閉路電視,全天候觀察,魚的狀況如何一目了然。如魚死了,會拿去漁場實驗室檢驗,務求萬無一失。
一切可控,意即一切風險可控,以MoVertical Farm為例,他們的寶石魚能如期30星期養大。「此模式對餐廳,特別是大集團很吸引,因為我的供應無甩拖,每星期五萬條魚就五萬。」
原文請閱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