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五十年來,香港教育成效一代不如一代。其實,香港教育曾有光榮的歷史,七八十年代前的中學生,許多人都成了社會棟樑,甚至不少人才取得國際聲譽。何以後來一般中學生的學能、紀律、道德操守每況愈下呢?當然由不同社會因素造成,但中學教育失敗,卻是主要原因。--香港資深文化工作者楊興安
近四五十年來教育制度還不致徹底崩潰,還有小部分英才出現,筆者認為這是部分學生還有良好家庭教育而致,乃不幸中之幸。
病患一:語文教育失誤
學校教育開始失誤,筆者認為1978年是明顯的分界線。因為這年取消了升中試,以學能測驗代替。學能測驗只考數字推理和文字推理,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文字推理只考中文,毋須考英文,造成學生的英文基礎應聲而墮。中文文字推理偏向文字認知而非文字造句、文字欣賞和善達的溝通能力。例如文字有紅色、綠色以及西瓜、荔枝;答案是紅色對應荔枝,綠色對應西瓜。
病患二:直升制度遺禍最深
直升制是中小學校教育制度的罪魁禍首。香港實施免費教育是偉大的里程,但伴之而來的年年升班制度,便帶來教育界對學能的輕忽。連學能極劣的學生也年年升級,便滋生許多問題。學生學能下降,老師失去昔日地位和對學生的約束力。筆者曾教導過一班中四生,大半班學生不能寫出完整的家居英文地址。校務處便叫他們剪下電費單的地址,抄錄作學生的通訊紀錄。
為什麼年年升班呢?全因教育經費問題。大概是五六十年代開始,當時政府的教育經費比今日緊絀得多,一間官立小學要分成上下午兩間學校,這樣可以省回多建一間校舍的經費。若一個學生留級,當局一年便要多花一個學額的費用,若有留級制度,政府支出更龐大。但12年直升中小學怎能保證每個學生畢業時學能達標呢?明顯只是交代學生就讀數字,不顧學生質素而犧牲不逮者。
病患三:學校失去約束力
學能不及者大都自暴自棄,以往恐怕成績不及格,老師是評分者,對老師都有一定忌憚和尊重。今日不及格同樣升班,同樣畢業。老師地位下降,道不尊、師不嚴,學校漸漸失去對學生的約束力。人性本來便有惰性,這些學生只在學校混日子。有人這時卻高唱外國教育如何自由先進,要如何愉快學習,不要給學生壓力。三四十年來如此教育調子,學界便產生一種姑息嬌縱的歪風,簡直貽禍社會。須知道我們生活在今日社會,學校縱有壓力,還是最輕微的。
原文請閱10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