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日

【信報月刊】「拿了就走」麻痺付錢痛苦
--無人店製造「購物狂」

「無人店」顛覆傳統零售,對消費心理會帶來什麼衝擊?人類購物史,由市集到商場,演變至網購,亞馬遜推出Amazon Go,將零售推至「無人」境地。樹仁大學工管系副系主任伍志豪(Mark)接受本刊訪問,就拆解「拿了就走」技術,如何將消費心理學發揮淋漓盡致。

信報月刊記者李潤茵

美國神經學家David Linden於2011年曾著書《奔向極樂》(Compass Of Pleasure),表示購物過程會觸發大腦分泌「多巴胺」(dopamine),能傳遞快樂、興奮情緒。後來,史丹福大學再有研究發現,當人類考慮是否購買心頭好時,原來會增加前腦伏隔核的多巴胺濃度;當決定不買,腦島(insula)就會活躍,帶來失落感。

「心理和生理很多時相連。」記者遂向伍志豪解釋Amazon Go的「拿了就走」(Just Walk Out Technology),他這樣回應:一、新形態消費本身已有新鮮感;二、消費者原本在付出金錢,就會有痛苦感覺,所以以往用點數、信用卡等非現鈔能有效增加消費。

這位心理學家眼中,Amazon Go真正顛覆的是將「購買和付費兩個動作完全分開」。不單單因為美國有39%消費者視「排隊結賬」比「買貴貨」更煩躁,而是由信用卡到「拿了就走」(中間還有八達通等電子貨幣),最大共通點是截斷支付現金和購物的關係。

BBC曾報道過某行為經濟學家的「拍賣會實驗」:有班學生要投標買籃球,將他們分為兩組,一半用現金,一半用信用卡。結果,用現金最多出到100美元,用信用卡則用成300至400美元,足足高出三四倍。這意味着什麼?用廣東諺語,就是「針唔拮到肉唔知痛」!

不是現金支付,沒有付錢時的痛苦,連考慮步驟都減少了。很多研究(甚至生活經驗)都證實,用信用卡付款比現金支付,的確不知不覺花了更多錢(典型失去戒心)。市場研究公司J.D.Power於2016年進行統計,港人平均就有4張信用卡。「碌爆卡」並非罕見!

信用卡尚且這樣,更何況連卡都不用拿出來的「拿了就走」?伍志豪坦言:「購物狂風險會增加」。「無人之境」更要三思而後「拿」。

原文請閱9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