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2日

【信報月刊】鄰錦上路站 荒地升值四倍

「30年前不是田就是魚塘,條馬路也不過建了十幾年。」本身是元朗原居民的地產經紀陳先生,開車經過YOHO Town時喃喃道。「農地一發展就值錢。」記者上月以買家身份,隨陳先生看農地,他推薦大欖隧道收費站橋底、錦田吳家村附近一幅荒廢農地,面積約3000呎,用鐵絲網圍着,雜草叢生。「以前錦田很僻,有了大欖隧道就不同,20分鐘出到九龍,現在可能比元朗更貴!」

該幅地距離錦上路西鐵站僅數分鐘車程,政府2014年將錦上路站上蓋連周邊約150公頃鄉郊地區,規劃作人口九萬多的新市鎮,興建3.3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各半。政府在新界收回農地作公共用途的特惠賠償金,由2000年4月的每呎311元,升至2016年4月每呎927元,當中涉及新市鎮或全港性主要工程,即俗稱「甲區農地」,收購賠償金則為每呎1112.4元。在發展概念下,儘管該幅農地多年無人問津,業主仍叫價近500萬。陳先生說:「那個炒家買入時呎價280至350元,現在放1600元一呎,他覺得值這個價,沒人接便放在這裏博收購。」

博收購要等,相較之下,細價農地更搶手。記者隨另一名經紀Joe(化名)到元朗十八鄉大樹下西路一個山頭,內含多塊農地。有業主將一幅千餘呎農地一分為二,出售切割地段(subdivided lot)。他解釋:「農地不能做按揭,劏了地,銀碼小,更易賣,升值更快。」

假日務農等升值
其中一塊約720呎,半年前一名市區女士以36萬元入手,現價50萬。「炒地像炒股,等一年半載放,整靚些、連貨櫃一起賣,又可賣更高價。」女業主買入後作迷你農莊,邊放售邊自用,每逢周末駕車來享受農耕樂。她用磚頭建了矮牆,擺放小型貨櫃儲存農具和雜物。Joe指着該地笑道:「農地賣一塊少一塊,用家不一定賣。很多人整得靚,玩耕種玩上癮,價錢高也不捨得賣,這位女士就不肯賣。」

市場上僧多粥少,他向記者推銷旁邊面積相若、同售50多萬的農地,拍拍心口保證有價有市。「整得企理,八九十萬放出去沒問題,細價農地門檻低,承接力強。」樓市加辣後,住宅不能短炒,資金遂轉投農地。「錢放在銀行會貶值,買樓又有15%辣招稅,很多人便買農地保值。很坦白講,如果政府撤辣招,農地就沒得炒,但可見的將來都應該不會撤。」

節錄自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
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