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幾位相識於大學的日本朋友,偶有來港都是觀光順道找我敘舊。由於口味和港人的食、玩、買不同,一般的旅遊景點對他們並不吸引,反而香港的舊建築是他們那杯茶,如果是九龍城寨他們必定すごいい停不了。可惜城寨清拆得早,只能在數碼紀錄裏想像,而他們表示想看看香港平民的真實生活環境,於是我們選擇了參觀香港公屋群以及舊區生活。
香港以市區和郊野距離接近聞名於世,但在市區和郊野之間還有舊區這個地貌。香港的舊區分為兩級,一是已半市區化的,另一是與市隔絕的。
香港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裡面,有些俗稱老人邨的,更予人一種懷舊的味道。一梯幾十伙,然後一個屋苑接一個屋苑幾十幢密集的,最後形成一個迷宮。從外也會感受到屋邨的生命力。從上世紀開始,這些老人邨曾經提供多少家庭有瓦遮頭、安身立命之所。直至子女另組家庭與父母分居,這些屋邨漸演化為老人邨,平日的下午,樓下的公共遊樂場總有揍孫為樂的公公婆婆,情景令人懷緬童年,加上樓下舊街坊商場的茶樓、麵包舖、文具舖和報檔成就了另一種和諧靜謐。幾位友人就在屋邨附近的茶仔露天坐下,品嚐出爐菠蘿油和港式奶茶,一面そそそう的寫意非常。
香港舊區生活顯現了華文化面對全球一體而產生的種種現象。一種文化能賴以生存,就必須與生活接軌,脫離了生活任何文化保育只能流於表面。古華文化非但在香港延續,而且充滿活力,因為上世紀來港避難的舊移民以廣東人為主,上海人亦為數不少。來自廣東、上海兩地的華人見慣世面,一個自清以降是中國對外通商重鎮,另一個更是十里洋場,他們沒有今日新移民的問題,很快融入當時的香港社會,帶來的精緻華文化亦漸漸本土化成為香港特色。
入到舊區,很多公屋戶都有拜神祭祖的神枱,於是街市就有售賣香燭用品的舖;上一輩相信中藥,屋邨三數街內必有涼茶、跌打中醫等舖。還有那種街坊式經營的零售舖是一種港式民間智慧的表徵,堆砌的貨品盡佔舖內外每一吋空間,向高空發展卻亂中有序,管貨的老闆娘總對貨品藏在那一處暗角瞭如指掌。每逢中秋、聖誕和新年這些節日將至,這些店舖就提前應節,掛滿的燈籠揮春雖略嫌雜亂,卻有民間生活氣息,相當的接地氣。
或許旁觀者清,外地朋友認為舊區最有香港氣味。舊區的特色由太多不能觸摸的元素拼湊而成,卻因過於零碎而不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香港新市鎮發展成今天的商場城市,食肆和商店漸趨單一化,以鐵路為中心,然後是天橋和商場一路延綿數十里。這種現象致使呈碎片化的舊區更顯矜貴,屋邨裡的茶記除了啡香茶靚,百多年來鄰里互助的人情味猶幸尚未消失。如果一個城市連本身的傳統特色都失去,根本不配成為國際都會。當香港還在亞洲四小龍的年代,商廈林立的都市繁華景象或會令人覺得驚訝,至時今日鄰國普通城市都有了。有質素的遊客不免追求深層次的旅遊,因為他們懂得欣賞香港人的原生境Habitat。
下次有外國朋友來港,不妨帶他們深入香港腹地。維港兩岸八十年代那種怡人風貌早已為佈景化的景點取代,只適合品味一般的遊客。與其隔著一層紗觀看GDP香港的繁華表面,還是到舊區逛逛給我們美好的香港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