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2月3日

【信報月刊】吳文正:身份危機加劇 回憶中取暖

隨着百年老舖一間間消失、天王巨星一個個離世、歷史舊區一處處清拆,本港社會近年掀起懷舊熱潮,慨嘆今不如昔。「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從事本土文化研究和推廣十多年,他認為回憶過往猶如硬幣兩面,「若只往後看,懷舊恐怕是止痛藥,治標不治本;而往前看,它則是強心針,可幫助港人找回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本刊記者 黃中柱

近年來,吳文正一直在探討關於消失(vanishing)的命題,「香港的整體環境變得愈來愈差,人和事消失的速度加快了,且帶來了負面的效果」。

和朋友聊天,他發現多了人談論以前是怎樣的好,現在是怎樣的惡劣;更有甚者回家抱着舊式收音機會很開心,覺得還能與以往的時代有聯繫。「某程度上,懷舊其實是一種治療,人們可以藉此自我安慰,但這也反應港人對將來失去了美好的盼望,對香港失去自信,只剩下現在和過去,而現在的情況並不如意。」吳文正反問,但過去是否就全是好的?「其實回憶都是有選擇性的,當整個環境使得懷舊情緒愈來愈熾熱,希望愈來愈渺茫時,人們就會強化對過往的依戀,不好的東西都會被忽略。我擔心懷舊會變成人們的止痛藥。」

吳文正分析,港人頻頻褒昔貶今,是因為感到身份危機更為嚴峻。「剛回歸時,港人只是對自我身份表示困惑,我們到底是中國的香港人,還是香港的中國人;可差不多20年後,香港經濟似乎已被內地趕超,而整個城市環境愈來愈擁擠,政治空間不斷收窄,文化也不夠包容,大家都擔心『一國兩制』的理念是否還能保持,對自我身份的認同由困惑變成恐懼。」

據他觀察,當代人與家庭的關係愈來愈疏離,「我所說的消失,不只是舊人舊物,還有親情倫理等」。他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港人的價值觀被嚴重扭曲,認為有樓才是成功的標誌,於是陷入拚命工作的深淵裏,沒時間陪伴家人;二是虛擬世界也在剝削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機會,現在大家坐一起吃飯,每個人都只顧看手機。「最近這一年,很多年輕人自殺,而不是選擇與家人溝通,整個社會病得很厲害。」

《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
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