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2-04-18 05:00

吳家俐

氣候投資三大風險

放大圖片

氣候變化近年成為可持續投資的重要主題,不少投資者期望將氣候風險因素,納入投資組合當中,為創造可持續未來出一分力。不過,如投資者長期支持這些解決方案,便要了解三大與氣候投資相關的風險。

商品價格急升,加上可再生能源板塊與傳統能源股近期的價格此消彼長,不禁令部分投資者質疑,從傳統能源轉型到新能源的機遇,是否有被誇大之嫌。

轉型機遇沒被誇大

首先,筆者並不擔心長線的轉型機遇會被誇大,在實現淨零排放的路上始終會有起伏,問題在於投資者能否保持專注。能源股的短期利好因素逐漸消散,化石燃料的高昂成本反而提升了可再生能源供應商的競爭力,並且吸引新資金投資。長遠而言,要解決轉型至低碳經濟的挑戰,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及碳捕捉技術上取得突破,為氣候投資者提供投資誘因。

另外,碳價升近每噸75美元水平,即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在2050年之前如要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碳價所要達到的水平。隨着碳價上升,化石燃料的成本變得更加昂貴,低碳轉型顯得更具成本效益。加上俄烏政局不穩,為依賴化石燃料進口的地區帶來能源安全風險,有望加快經濟轉型至可再生能源。

實體風險常被低估

除了轉型風險,氣候變化衍生的自然災害同樣對資產價格構成威脅。即使這實體風險近數十年所造成的損失顯著增加,但是氣候變化對經濟及企業的影響仍被市場低估。新興市場為嚴重氣候事件投保的金額仍然偏低,不少地區即使較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但仍沒有周全計劃,亦缺乏資源善後,例如災後救援及重建等。

因此,在選擇相關投資時,投資者需更仔細地檢視那些更具韌力、前瞻計劃,以及靈活性的行業與地區,一旦氣候持續暖化,它們亦具備較強的抗逆能力,甚至能夠轉危為機。與此同時,投資者亦需將實體風險納入公司層面的分析,研究全球供應鏈,以及識別出業務上脆弱之處。

生物多樣性關注增

全球約20%溫室氣體與森林砍伐有關,因此生物多樣性受損亦是投資一大風險因素。據估計,實現2030年氣候目標所需減少的排放量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可以通過基於自然的方案(指保護、以可持續發展方式管理,並恢復生態系統的行動)解決的。

生物多樣性受損對個別行業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建築、農業及食品等三大行業,合共貢獻全球GDP約15%,但這並不表示投資者需要避開這些行業。相反,來自這些行業的公司有力為投資者帶來可持續的創新方案,例如綠色建築、人工造林及原材料認證等。

全球正合力防止生物多樣性受損,投資者亦可望受惠於相關政策、訊息披露及投資者行動。縱使能源轉型將面對不少波瀾,但朝着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卻是無可避免。關心氣候風險,而又身體力行支持氣候方案的投資者,不應被短期雜音分散和干擾,而是要把握氣候政策實踐的新時代,透過參與氣候投資,以達致長期投資目標,同時謀求正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