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工智能(AI),第一階段當然是投資淘金盤,就是輝達(Nvidia)和台積電(TSMC)。當年淘金熱,首先發財的是售賣直接生財工具的商人,然後就是洗衣店和旅館等支援設施。觀乎今年數據中心和電力設施走勢,也許已經反映了這階段。例如澳洲房託嘉民本來是物流中心業主,10年來都佔了當地房託指數三、四成。近年嘉民兼營數據中心,今年股價就上升了四成多,甚至帶動了整個板塊,令如VAP等當地房託指數ETF亦上升了兩成。
投資氣氛熾熱,背後假設是現時買的輝達將來能變成盈利。科技七雄各有不同本業,但是今天股價或多或少包括了巿場憧憬。例如特斯拉(Tesla)如果單以車廠論估值,絕對值不了現價,因此月初的自動車和機械人發布會才吸引了全巿場的眼球。假設自動的士服務成功,可以換算成每股1000美元的股價,那麼就算巿場只算入5%的成功率,現估值也變成了每股50美元,佔現股價200多美元的四分之一。隨着消息愈多,巿場愈相信特斯拉攻堅在即,就愈願意提高估價中的成功率,那麼該業務在整體估值的比重就會愈來愈高。
當然,5%的成功率的反面就是95%的失敗率,亦即巿場整體仍然覺得成功機會渺茫。但是似乎人工智能已經突破了瓶頸,現時的難關是各家公司落實科技的步伐,以及如何招商、如何收錢等營運策略問題。因此,特斯拉失敗機會也許仍很高,但整個科技界成功的機會就很高。所以就算作風保守的客戶,近年也會增加QQQ的比重,免卻「估領袖」的煩惱,但仍然會受益於未來幾年的科技突破。
再長遠一點,科技以外的企業亦會採納科技。例如以人工智能代替客戶服務代表,各地企業都在落實。就算民風保守的地區,只是讓在排隊的客戶選擇聯絡人工智能代表,也大幅提升了整體效率和客戶滿意度。近一兩年聆聽上巿公司的業績發布會,如何落實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亦往往獨立成章,成為了策略、財務、ESG之外,另一個重要部分。
最近有投資銀行出版了長期回報報告,亦估算受惠於人工智能,發達國家整體股巿的資金回報率將提升0.2%,在複利效應下盈利增長就會提高。記得20年前,筆者的部門總監不會用電腦,需要秘書每天打印出所有電郵,總監以筆批示後,再由秘書按指示回覆。到今天,大企業的主席也會自行回電郵,全社會的營運效能當然大大提升了。人工智能也許會進一步加快進步速率。因此,就算持有股巿指數ETF,最終也能受惠。
該報告的目標群眾是公立退休基金等最大型機構投資者,最近最大問題就是「股六債四」的黃金組合要否改動。首先是 2022年的急速加息令股六債四組合亦錄得虧損,是百多年歷史內的第五次。當然這可以算成超級黑天鵝,未來好幾年也難以看到全球大部分央行聯手,在一年內加息5厘。
另外,就是人工智能及其他科技的影響。持股不足,最大風險也許就是社會生產力再一次大規模提升,但資產增長追不上,10年後的投資實力反而降低。大機構都開始準備年終會議,如果結論真的是「全球經濟軟着陸,人工智能開始普及」,2025年也許就會見到資金進一步入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