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9月下旬起,內地多個政府機關接連公布措施振興經濟,投資者歡呼之聲不絕於耳,因為當中的籌劃與協調反映了中央的果斷和決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總額達8000億元人民幣的互換便利及專項再貸款措施,僅為第一期的政策工具,未來可按需要推出等額的第二期、甚至第三期措施。言辭鏗鏘有力,同樣可見背後中央的鼎力支持。
部分論者認為過去一段時間,人行已在調低政策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不少金融機構也已在增持股票,驟眼看人行新公布的措施與之前的變化不大。不過,是次推出的互換便利及專項再貸款措施,是創新的支持股市的工具。
證券、基金、保險公司增持股票後,透過新設的互換便利,可以將之抵押予人行以換取資金,人行變相擴大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一方面作為抵押品的股票成為其資產,另一方面其貸出的資金成為負債。
同理,按照新設的專項再貸款措施,上市公司或主要股東可向銀行貸款以回購股票,銀行繼而可向人行申請再貸款。人行一面收取金融資產作抵押品,一面向銀行發放貸款,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也隨之增加。
人行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是金融的增量,符合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增量政策」。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解說,目前外圍環境趨向複雜嚴峻,內地經濟的下行壓力有所增加,增量政策似乎是對此判斷的對策。
金融增量有助提振股市,持有股票的市民或因財富水漲船高而增加消費,形成所謂的財富效應。當下外圍環境不明朗或影響對外貿易表現,作為內部需求主要組成部分的消費加快增長,可促進經濟復甦。
當然,投資是內需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近年房地產市場調整,拖累內地投資表現,是故新近的刺激經濟措施也包括調低房屋貸款利率,以及使用專項債券所得來購買閑置土地或房屋。
中央的增量政策,涵蓋逆周期調控經濟、促進消費、支援企業等措施。除了人行的金融增量,財政部也增發債券支持經濟。廣義上看,增量政策是要增加經濟的總量。具體而言,增量政策有利提振內需,也與近年內地發展經濟內循環的方針相連貫。